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讓監管法規擁抱技術與金融創新潮流

2015年05月07日 09:59 | 作者:周子章 | 來源:上海證券報
分享到: 

  創新歷來與風險并存,銀行業與監管層需要調整思路,認識、適應并引領新常態,科學地把握、平衡好創新與監管之間的關系。對于資產負債日益多元化的商業銀行來說,75%存貸比底線的監管政策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面對余額寶、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及互聯網銀行等,監管層需要應對的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創新,更是信息技術與金融產品相結合后所創造的全新藍海市場。在新技術背景下,央行監管思路和模式應全方位深度調整。

  實施20年的《商業銀行法》將迎來首次大面積修訂。 目前的修改意見,業界呼聲最高的一條是取消存貸比。據悉,銀監會已將取消存貸比這一單獨的修改意見急報國務院法制辦,由國務院法制辦審過之后,將再報給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審議。表述將類似“符合監管要求的存貸比例”,不再剛性界定為75%,但存貸比仍將作為一項重要的監測指標。

  現行存貸比監管政策來自于《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九條,即商業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作為一項重要的監管指標,存貸比自1995年引入至今已沿用20年之久,“75%”始終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監管紅線。的確,從衡量流動性、抵抗風險的角度來講,監管部門確實需要設立一個指標來“約束”銀行,以保證貨幣政策工具發揮有效作用,防止銀行過度擴張。基于當時特定的經濟環境,引入存貸比監管被認為很有必要。一是配合當時的雙緊縮政策,進而抑制通脹;二是由于當時我國銀行業還未全面實施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風險監管體系,監管層需要通過存貸比指標的限制來約束銀行。資料顯示,當時銀行體系各項貸款與各項存款之比曾一度高達90%以上。

  但隨著經濟、政策環境的變化,存款降速乃至流失的趨勢難以改變,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壓力日益增大,現在有遭遇來自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強大沖擊。可以說,銀行風險監管已有了實質性飛躍,巴塞爾協議III事實上已被廣泛運用于對各銀行業風險監管。特別進入2014年以來,銀行業存款持續分流,負債壓力進一步凸顯。對于資產負債日益多元化的商業銀行來說,這一監管政策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存貸比不僅限制了信貸投放,而且已不能適應日益多元化的新金融環境。在75%的監管紅線下,只有多存才能多貸,從而導致“存款立行”的傳統觀念長期無法摒棄。受此影響,不僅攬存戰曠日持久,同時,為了規避監管限制,各銀行表內貸款轉表外的手法層出不窮。

  銀行業與監管層需要調整思路,認識、適應并引領新常態。歷來創新和風險并存,如何科學地把握、平衡好創新與監管之間的關系,是保持我國金融業長期穩定面臨的關鍵問題。一方面,傳統銀行的監管需要改進,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也讓金融業發展邊界日益模糊,尤其在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背景下,監管需要進一步跟進技術潮流。

  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興起的元年,那么2014年,互聯網金融已逐步確立了市場地位,在給傳統金融市場帶來沖擊的同時,也令監管層直面技術創新帶來的挑戰。面對余額寶、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及互聯網銀行等,監管層需要應對的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創新,更是信息技術與金融產品相結合后所創造的全新藍海市場。相比于原有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在產品的迭代速度與靈活性上都更為突出。這對監管層的快速學習能力,以及對創新的容忍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個值得肯定的進展是,央行此前下發《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人民幣銀行賬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就征求意見稿召開討論會,并收集反饋意見。與此同時,央行還印發了《關于推動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明確了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方向性原則,即遵循安全可控原則、秉承便民利民理念、堅持繼承式創新發展、注重服務融合發展。

  這是央行首次明確移動金融創新與發展定位,這信號讓市場對于移動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風險進一步消化,將對我國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加快移動金融在公共服務、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有效滿足社會大眾對安全便捷金融服務的需求,對提升我國金融普惠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給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的健康發展提供支持。另外,這也體現出央行監管思路和模式在新技術背景下的變化,在監管與創新的矛盾中,金融監管已經開始緊跟技術創新潮流。

  而互聯網銀行是考驗監管層的又一個重要命題。2013年以來興起的民營銀行熱潮,頭一批獲準開業的四家近期都陸續開張了。在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考察微眾銀行,并見證了第一筆業務的成交時表示,“政府要創造條件,給你們一個便利的環境,溫暖的春天。”對于這樣一家剛剛成立,還未經受各方面考驗的互聯網銀行而言,政府能夠創造的最好的條件,便是盡量減少對于銀行日常經營的干預,并在技術創新方面,盡可能放開空間。

  互聯網銀行對金融監管的第一重考驗,便是面簽制度。就在李克強總理視察微眾銀行的次日,微眾銀行行長曹彤便到北京,與央行支付結算司匯報討論相關進展。根據相關監管規定,銀行開戶必須面簽,即由個人攜其本人身份證件親自辦理,當面與銀行確立權利與義務關系,不得代理。同時,賬戶實行實名制,必須與身份證的姓名和綁定銀行賬戶的姓名完全一致。央行一再強調,辦理銀行卡、信用卡要“實名制+面簽”,以確保風險可控、可追溯。此前銀行網上銷售理財、虛擬信用卡及二維碼支付被央行叫停,“面簽”就是重要原因。

  對于有志于建設互聯網銀行的微眾銀行(以及由阿里巴巴主發起的網商銀行)來說,如果因“面簽”制度而被迫設置線下網點,無疑將大幅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經營效率。對此,互聯網銀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以技術創新達到“面簽”的同等效果:微眾銀行將提交落實實名制的內部制度、具體措施和方法,由央行組織評估后再出具具體意見。據悉,人臉識別技術將是候選方案之一,這是一種遠程面簽方式,通過生物技術來開立賬戶及保證實名制。

  金融監管需要跟上技術創新的潮流,允許互聯網銀行遠程開戶,將是一個好的開端。而除存貸比改革外,要確保企業經營能獲得持續的資金投入,出路只能是加快金融改革,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調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加快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努力使銀行的資產具有流動性,使銀行資產規模不再無限擴大。以此來看,修訂《商業銀行法》,應全方位考慮銀行業監管的深度調整。

 

 

編輯:羅韋

關鍵詞:監管 銀行 金融 創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小说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 在线免费激情视频 | 色综五月亚洲欧美婷婷 |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字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