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文件>理論頭條理論頭條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辯證法

2015年09月29日 17:40 | 作者:劉建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辯證法思想智慧的勝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所蘊含的辯證法思想對于抗戰的最終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70年前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性質來看是一場正義之于非正義、反侵略之于侵略、反掠奪之于掠奪戰爭的勝利,從本質上來看更是一種思想的勝利,一種辯證法思想智慧的勝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所蘊含的辯證法思想對于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回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總結和梳理抗日戰爭勝利的寶貴經驗,認真學習和領會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掌握其中的哲學真諦,吸取其內在的思想精髓,十分必要。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提出與確立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國東北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17日,毛澤東、朱德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發表宣言,提出在停止進攻蘇區、保證人民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三個條件下,紅軍愿意與一切武裝部隊訂立停戰協定,共同抗日。這一宣言得到若干國民黨軍隊的響應。1934年7月15日,毛澤東和朱德、周恩來、王稼祥等聯名,發表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重申上年一月宣言精神,表示工農紅軍“愿意同全中國的民眾與一切武裝力量,聯合起來共同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悍然制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又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確表示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實行對日作戰,紅軍愿立刻與之攜手,共同救國。1935年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擴大會議,正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總路線,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

  為了迅速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推動全國抗戰局面的早日到來,1936年10月26日,毛澤東和朱德、周恩來等46人聯合發表《紅軍將領給蔣總司令及國民革命軍西北各將領書》,希望“立即停止進攻紅軍,并與紅軍攜手共赴國防前線,努力殺賊,保衛國土,驅逐日寇,收復失地”。12月1日,毛澤東和朱德、周恩來等19名紅軍將領,又致書蔣介石,要求他“當機立斷”、“化敵為友,共同抗日”。西安事變爆發后,應張學良、楊虎城的邀請,中共中央派周恩來、葉劍英等赴西安談判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盧溝橋事變后,毛澤東與朱德等致電蔣介石,要求“實行全國總動員,保衛平津,保衛華北”。不久,毛澤東、朱德發布了關于紅軍在10天內完成各項抗日準備工作,待命開赴前線的命令。中國共產黨以自己對抗日救國的真誠態度推動蔣介石迅速作出決策,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辯證法

  在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擴大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向國民黨上層人士和軍隊將領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爭取同盟軍的工作。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黨的主要領導同志,加強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在爭取全國人民支持抗戰的思想指引下,實現了全中國最廣泛的團結。1938年3月,任弼時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系統地匯報中國抗戰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和任務,闡明了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共產國際的理解和支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既是全國抗日力量的大團結、大聯合,也是中國共產黨辯證法思想的大發展、大進步,為取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扎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一是正確認識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隨著日本侵略中國步伐的加快和野心的增大,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激發了全國各民族的抗戰熱情,這些構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國內政治基礎。瓦窯堡會議分析并肯定了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為了爭取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先后采取了“抗日反蔣”、“逼蔣抗日”、“聯蔣抗日”等政策,為抗戰勝利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指導。

  二是辯證認識和看待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確立、發展到成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統一戰線是辯證法的核心。1939年12月,劉少奇同志在中原局會議上批評了不利于抗日武裝發展的“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觀點,指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就是一切經過國民黨,這就把我們自己的手腳捆了起來。”科學認識和看待統一戰線強化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任務和責任,對于發展和壯大敵后戰場提供了明確的思想指導。

  三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團結與斗爭。科學認識和對待團結與斗爭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辯證法的重要內容。為形成全國抗戰的統一格局,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的工農兵學商及一切愛國同胞團結起來,使中國各派政治力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下,組成全民族抗戰軍隊,形成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全民抗戰局面。同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也必須堅持“斗爭哲學、斗爭思維”,勇于同投降主義、冒險主義思想進行堅決斗爭使我黨始終保持正確的思想指南和理論指導,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科學分析不同勢力和階層,科學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總方針,以及既統一又獨立,既聯合又斗爭,既依靠自己力量又爭取外援,既堅持正面抗戰又壯大敵后戰場等原則,堅持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既深深扎根于中國實際國情,又深刻揭示了抗日戰爭的內在規律。朱德率領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積極團結閻錫山、衛立煌等國民黨將領,使共產黨軍隊與國民黨軍隊互助團結、并肩奮戰,痛擊日本侵略者,有效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面形成。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始終堅持“辯證看、務實戰”的指導策略,科學地分析和判定了中日之間實力對比、戰爭態勢和戰略趨勢,為抗日戰爭提供了科學的戰略指導思想。堅持游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主要實行游擊戰、運動戰,輔之以陣地戰,主張從中國實際出發,采取人民戰爭的策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抗戰開始后,毛澤東系統地提出,“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一指導思想正確處理了游擊戰和運動戰之間辯證統一關系,激發了各級作戰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全民族的抗戰熱情,最終營造了一個有利于我的抗日戰爭態勢。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辯證法對統戰工作的重要啟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辯證法科學區分了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個戰場的存在和密切配合構成了全民抗戰的宏大場景,全民族的抗戰和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這種辯證法思想對于今天的統戰工作意義重大。今天的統戰工作同樣需要科學區分社會發展環境和工作對象,客觀分析國內政治經濟形勢,進一步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愛國統一戰線,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推進人民團結、黨派團結、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付鵬

關鍵詞:抗日戰爭 統一戰線 辯證法 全國政協委員 劉建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 |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国产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香蕉综合在线 | 中文乱码高清视频 | 在线观看日韩亚理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