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硅谷人瞄上“新硬件”
在美國,“新硬件”這一概念眼下正在悄然興起。在加州硅谷的奇點大學,每個周末都會舉行小型的創業者與投資方交流活動,場地分里外間。外間是新硬件的展示,如無人駕駛飛機、3D打印機等;里間是會場,學生等創業者講述他們的奇思妙想。當地居民像挑白菜一樣選項目,經過提問認為有發展前景的,當場就拍板投資。因此,學生進門前可能是“窮光蛋”,出門就可能變成大富翁。
“新硬件”現象目前在美國西海岸較為普遍,在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等地也常見。所謂“新硬件”,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主板、顯示器等硬件,而是一種產業形態,主要以軟件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為基礎,以極客和創客等草根創業者為參與主體,在風險投資支持下,利用3D打印、DIY等形式,創造高附加值的“新硬件”。“新硬件”的興起,從另一個側面表明,風險投資已經不局限于納斯達克,而成了民眾至少是硅谷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通過上述方式融資,“新硬件”獲得了發展的必要資金支持,顯露出了創新和創業的活力,美國人稱其為“新工業革命”。不過,“新硬件”是否匹配“新工業革命”的美譽,進而引領一個時代的發展,現在還不能下這樣的結論。
事實上,美國在高科技與制造業結合方面有三種不同的趨勢。最早是政府提出的“再工業化”,主要以增加就業為目的。由于制造業的回歸沒能給美國帶來就業的明顯增加,導致政界與堅持自動化的產業界意見分歧,這一趨勢在2012年受挫后式微。隨后在2013年登場的就是“新硬件”趨勢,它代表硅谷和高科技人士“侵入”制造業的意向,主要以克里斯·安德森的《創客:新工業革命》為代表。這兩種趨勢其實都主張高科技制造,“新硬件”對“再工業化”的主要修正在于以高就業替代自動化,同時引入硅谷的風險投資。盡管“新硬件”趨勢風生水起,其影響已經不止于美國,但在美國本土,工業界開始聚集在“工業互聯網”的旗下,成為目前的主流趨勢,反映出產業界與新技術結合的意向。企業家們希望工業互聯網到2030年能實現15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工業互聯網作為美國的主流趨勢,在三個方面不同于“新硬件”:一是與硅谷技術決定經濟的思路相反,工業互聯網更傾向經濟決定技術;二是更多強調產業投資而不是風險投資;三是與“新硬件”強調創造新價值相比,更強調削減成本,提高效率。
客觀地說,“新硬件”尚不太可能產生全球性影響,這主要是各國比較優勢不同。目前,美國在原創性信息技術方面難以被超越和取代,而德國的創新重點則是在工業技術上。此外,美國有風險投資體制等制度保證,例如納斯達克的退市制度等。從這個角度看,要想復制美國的“新硬件”,還需要配有相應的“環境硬件”。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加州硅谷“新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