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地方環保作假 干部終身追責
■追溯3年前政府造假的責任,不僅在于事件本身要有公正的處理,更給了外界一個強烈的信號——干部環保終身追責的大幕已經開啟,那些為“積攢政績”犧牲地方環境、犧牲百姓利益的短期行為,即使一時間有助于為官前途及“錢途”,但最終難逃法律與制度的懲處
環境保護部最近的一則通報,讓陜西禮泉縣政府成了新聞的主角。
6年前,陜西省環保廳批復禮泉海螺水泥公司的兩條4500噸/天熟料水泥生產線項目環評報告書。批復明確要求:以整條生產線的邊界確定項目衛生防護距離為600米,完成衛生防護距離內的5個村莊253戶1199人的搬遷安置。
在禮泉海螺申請試生產過程中,禮泉縣政府出具承諾函,承諾已完成衛生防護距離內200多戶居民搬遷任務,其余的近期可簽訂搬遷協議。在申請竣工驗收過程中,禮泉縣政府兩次出具情況證明,先是說250戶已完成搬遷工作,隨后說涉及搬遷的下韓新村124戶重新規劃實施搬遷完畢,未搬遷的一條街道距離廠區約600米,且處在上風位置。
有了政府作保,2012年5月,禮泉海螺通過該建設項目的竣工環保驗收。然而,2015年10月至12月,環保部委托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對禮泉海螺水泥進行調查,現場核實發現,需搬遷的253戶居民,到現在還有181戶尚未搬遷。
說實話,雖然地方政府為工業項目上馬對環保部門遮遮掩掩的事情并不鮮見,但看過這則通報,還是讓筆者非常吃驚。一而再再而三地公然扯謊,當時的禮泉縣政府“堅決捍衛企業利益”的決心和勇氣確實了得。
公然扯謊背后,我們看到了地方急于發展經濟的迫切心情。點開縣政府官網,將自己定位于“特色工業強縣”的禮泉,背景圖片正是禮泉海螺水泥的外景,足見該企業在當地的地位。
眾所周知,水泥屬“兩高”產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粉塵、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即便達標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依然不容小覷。為了保障周邊百姓健康權益,衛生安全防護距離絕對是道紅線。有了搬遷承諾,項目才能上馬,完成搬遷才能通過竣工驗收,合法生產。然而,禮泉縣政府幾次三番出具虛假證明,人們不由得追問,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企業,誰是受益者?
“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總責”,2012年這一事件發生時,尚未修訂的環保法中也有這樣的規定。造假者又何嘗關注過,事件曝光前的這三年,尚未搬遷的百姓每天要忍受怎樣的污染?在這一造假事件中,相關責任人員置政府公信、環保責任乃至百姓健康于不顧,必須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
環保部在通報中表示,“堅決查處在禮泉海螺試生產和竣工驗收工作中涉嫌失職、瀆職和弄虛作假的單位和個人”,追溯3年前政府造假的責任,不僅在于事件本身要有公正的處理,更給了外界一個強烈的信號——干部環保終身追責的大幕已經開啟,那些為“積攢政績”犧牲地方環境、犧牲百姓利益的短期行為,即使一時間有助于為官前途及“錢途”,但最終難逃法律與制度的懲處。
這則通報給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敲響了警鐘:為官一任,犧牲環境換取政績的路子已難走通,只有踏踏實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實實在在為民謀利,才能有自己的前途和平安。
編輯:曾珂
關鍵詞:環保作假 干部終身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