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王忠明:且將“親”“清”為常態
一旦“親”、“清”二字在政商兩側都蔚為風尚,那一定是政商關系之大幸,乃至整個中華民族之大幸。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組成部分,“政”與“商”之間原本就不該有利益沖突或利益輸送,原本就應當是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地為國家富強、民生福祉而共同奮斗的。
王忠明
但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由于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分配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等改革遠未到位,使得為商側攫取財富的沖動鼓噪不止,圖謀“不清”之“親”,亦使為政側頂風貪腐的沖動屢禁不止,陷于“親”之“不清”,從而導致政商關系滑出正常軌道,或扭曲,或畸形,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損壞。
無論是先前的“勾肩搭背”,還是眼下更多地轉為“背對著背”,所謂“不接電話、不批文件、不審項目”的“僵尸行政”,本質上都反映了政商關系的不正常、不健康,進而反映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正確處理好。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4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親”、“清”二字,令人豁然開朗。
講話先用了較大篇幅,排他性地開出了有關政商關系的“負面清單”,即三個“不能”(要求領導干部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交往“不能搞成封建官僚和‘紅頂商人’之間的那種關系,也不能搞成西方國家大財團和政界之間的那種關系,更不能搞成吃吃喝喝、酒肉朋友的那種關系”),然后正面提出“親”、“清”二字,對新型政商關系做出了富有新意的獨到界定。習總書記說,“我常在想,新型政商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概括起來說,我看就是‘親’、‘清’兩個字。”這“常在想”,說明“親”、“清”二字不同尋常,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是很有思想含量和首創性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親”與“清”也有一些零星表述,比如《說苑》云,“堯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堯帝對天下人都心存親愛,尤其對窮苦黎民更加關懷,心痛百姓遭受罪罰,擔憂眾人不能順心如意);比如《劉廙政論》云,“夫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治理政事,沒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但是,將“親”與“清”放在一起來全面辯證地進行思考的則絕無僅有,而且那些只言片語都不是專門針對政商關系的。因此,“講話”用“親”、“清”二字來定義新型政商關系,其眼光與境界都不啻是一種時代的超越。
“講話”從政商兩方面具體闡明了“親”、“清”二字內涵,其核心意思就是政商之間彼此都要做到“親”上加“清”,“親”而不“清”不行,“清”而不“親”也不行,兩者互為前提、互為支撐、互為規范,也就是說要允親允清、畢親畢清。
一方面,“對領導干部而言,所謂‘親’,就是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特別是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情況下更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多關注、多談心、多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真心實意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所謂‘清’,就是同民營企業家的關系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
另一方面,“對民營企業家而言,所謂‘親’,就是積極主動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滿腔熱情支持地方發展。所謂‘清’,就是要潔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道搞經營”。
可以說,“親”、“清”二字的提出,既樸實無華,又撥云去霧,非常貼切地為增進政商互信、改善和凈化(優化)現實政商關系直至構建新型政商關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尺度及可行性。這必然有利于推動黨的建設、公職人員隊伍建設,也有利于促進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可望喚來風清氣正、春色滿園。
由于“親”、“清”二字以及政商關系方面的論述,是在第三部分“推動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這個主旨下展開的,所以,不難看出,其側重點還是寄望于廣大民營企業家的健康成長。從“講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促膝談心般的親近與溫暖。習總書記說,“許多民營企業家都是創業成功人士,是社會公眾人物。用一句土話講,大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你們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對社會有很強的示范效應,要十分珍視和維護好自身社會形象”;同時,又語重心長地提出告誡,“靠旁門左道、歪門邪道搞企業是不可能成功的,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做這種事心里也不踏實”,警示必須恪守兩個“堅決不做”,即“偷稅漏稅、走私販私、制假販假等違法的事情堅決不做,偷工減料、缺斤短兩、質次價高的虧心事堅決不做”。“講話”還提到,“要注重對年輕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教育培養”、“要深入開展以守法誠信、堅定信心為重點的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要把守法誠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依法經營、依法治企、依法維權”……言語之懇切、思考之縝密、褒貶之鮮明,在相當程度上為廣大民營企業家勾勒出了行為規范,也深刻體現了對他們的真誠愛護和殷切期望。而廣大民營企業家也確實應努力鉚成一股勁,認真貫徹好“講話”精神,在“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生活中與有良知的政府官員們一道力爭將“親”、“清”二字常態化。
可以說,一部當代中國公司史甚至整部改革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商關系史,就是找尋和探索政府與企業(市場)之間正確權力邊界的歷史。因此,一旦“親”、“清”二字在政商兩側都蔚為風尚,那一定是政商關系之大幸,乃至整個中華民族之大幸,因為它在創建和諧社會方面顯然具有風向標意義、定盤星意義、壓艙石意義。
(作者系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忠明 政商關系 親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