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走向山下的新家

陜西省政協“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工作推進情況”視察工作小記

2016年06月03日 10:38 | 作者:路強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西安6月3日電(記者 路強)“一到汛期下雨,群眾夜夜睡不了安穩覺,干部聽到雷聲就擔驚受怕。”曾經,這是做為環境脆弱地區——陜南的真實寫照。如今,這樣的擔憂正在成為歷史。

5月16日至20日,陜西省政協今年唯一的一次常委視察活動,就“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工作推進情況”在漢中、安康兩市的5個區縣進行。視察團先后走進了11個安置小區,嶄新的樓房,優美的環境,引來委員們的嘖嘖贊嘆。

據統計,在2001年至2010年,陜南地區因洪澇和地質災害死亡或失蹤59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460多億元,陷入了“受災-重建-再受災”的惡性循環。這也是2011年5月陜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啟動陜南移民搬遷工程的重要原因。

按照規劃,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把居住在陜南中高山地、地質和洪澇災害易發區,離鄉村五公里以上,交通不便、貧困且缺乏發展潛力,以及為改善生態環境、建設重大工程需要搬遷的60萬戶、240萬群眾,轉移到安全、宜居、宜業的淺丘或川塬地帶。據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介紹,工程實施五年來,陜南三市已累計完成搬遷32.4萬戶、111.89萬人。

“家里幾口人?生活習慣嗎?現在的收入情況如何?”每進一戶,視察團成員總會問到這樣一些問題。在與委員交談時,漢中市漢臺區武鄉鎮的趙華玉笑稱自己已是“街上人”了,他家之前住的是三間土房,如今住的是寬敞明亮的兩居室,他說,“以前的生活和現在比差了十萬八千里。”

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政協黨組書記王甲訓說,“陜南移民搬遷既是利在當代,功澤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有效提高城鎮化水平的重大舉措。近幾年來,取得了巨大成績,積累了新鮮經驗。”

“我們看到的都是安置后的情況,還應該了解一下沒有下山群眾的情況?!卑匆暡靾F團長、省政協副主席千軍昌要求,視察臨時增加了一個“上山”環節。

視察團的車只開到了距離謝旗海家還有3公里的地方。謝旗海所在的西鄉縣文溪村8組共有35戶人,如今只搬走了9戶。今年64歲的老謝屬于特困戶,妻子患了精神類疾病,兒子女兒都在南方打工。目前他的收入主要靠三畝茶園和一畝多水稻田,由于茶園還未成園,收入非常有限。按規定,搬民安置中有10%的房屋是拎包入住的“交鑰匙工程”,老謝也在其列,但他還是不想搬,除了收入,讓他顧慮的還有妻子的病,“怕影響到鄰居”。

與謝旗海對門的黃世榮前幾年出了交通事故;鄰近的黃世國,現在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讀高中,每年需要3萬元,而他家現在一年收入只有兩萬。陪同視察的當地干部頗為感慨的說,“不愿搬下去的群眾每家的情況都各不相同。”但歸根結底都離不開個“窮”字。

安居只是基礎,樂業才是保障。省政協常委、原秘書長姚增戰表示,“一定要在‘穩得住’上下功夫,最主要是解決搬遷移民的收入問題。”

省政協常委、社法委副主任劉自成建議加強對搬遷移民的技能培訓,他引用視察中聽到的一個例子,有技能的出去打工一年賺十萬元,沒技術的一個月收入只有兩三千。他呼吁,政府應該培訓工作,讓青壯年有“一技之長”,為他們的家庭致富奠定基礎。

搬遷時間過半,任務過半,而接下來困難會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何得桂長期從事陜南移民工程研究,應邀參加了本次視察活動。他說,如果只是簡單的從山上搬到山下,陜南的土地資源承載力并沒有減輕,甚至有可能因為人口大量聚焦引發新的環境問題和移民生計可持續發展問題,建議制度設計者要在更廣闊和范圍內統籌開展移民集中安置點的布局。如借助西咸新區發展,吸納一定規模的陜南移民對象。

委員、專家們還建議,加強科技扶貧和教育扶貧,斬斷代代相傳的貧困鏈條;防止把移民搬遷工程變相搞成“政績工程”或“房地產開發”;通過“增收配套到戶”的舉措,進一步加大陜南移民搬遷區域產業培育扶持力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政策,確保搬遷移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省政協副主席千軍昌強調,要尊重群眾意愿,因地制宜規劃、分類指導搬遷,要追求移民搬遷效益最大化,使移民搬遷工作接地氣、合民意、經得起考驗,“要把黨和政府的好心和老百姓的舒心結合起來,把好事辦好,讓各方滿意。”

編輯:薛鑫

關鍵詞:陜西省政協 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工作推進情況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vs熟女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成人门户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 | 亚洲日本欧美三级 | 中文字幕中字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