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環評脫紅頂 市場立公信
環評市場如果不能和權力脫鉤,環評公信就無從而立,環評亂象也就無法根治。中國改革向縱深處挺進,政府簡政放權漸行漸深。環評機構脫鉤改革為更廣范圍的中介市場改革提供了借鑒
日前,浙江16家環保系統直屬單位全資、控股、參股(含直屬單位全資、控股、參股企業再出資)成立的企業性質環評機構,通過依法撤回股份、轉讓股份、劃轉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業務等形式,與行政主管部門徹底脫鉤,脫下“紅頂中介”的帽子。
環評“紅頂中介”的改革意蘊深刻,一頭連著環境保護切實有效的重大民生,一頭連著簡政放權、鏟除腐敗的權力規范,可謂牽動著民意的深切期盼,也凝聚著從中央到地方銳意改革的決心意志。
有業內人士曾說,環保系統腐敗真正的“重災區”是環評。此話看似夸張,卻非空穴來風。2015年2月,中央巡視組反饋環保部專項巡視,一口氣點出環評六大問題,諸如有的領導干部及其親屬違規插手環評審批,或者開辦公司承攬環評項目牟利;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容易產生利益沖突和不當利益輸送;環評機構資質審批存在“花錢辦證”現象,后續監管不到位等等。亂象可見一斑。浙江16家環評單位完成脫鉤,正是國家環評市場脫鉤改革大局下的一次地方實踐。
環保問題越來越為民眾所關切。但工業項目到底有沒有污染,老百姓實際上無法判斷。這時候,環評報告就是一道前置“門檻”,肩負著公眾健康守護者的使命。然而,對那些專業術語滿天飛的環評報告,權威性和可信度如何?這就涉及到環評機構公信力的大問題。
如果環評市場發展不健全,環評機構權威性受傷,那么被“收買”的環評報告就可能為污染作掩護,傷害民眾健康;另一方面,正直的環評報告又可能不被民眾信任,造成行政資源損耗。近幾年,我國環評報告造假事件屢有曝光,使用虛假民意代表已是公開秘密。在對一些環評報告調查時,出現了去世的人,甚至還有逃犯。一些項目的環評報告自感底氣不足,直接以涉密為由拒絕公開。
亂象的關鍵就在于環評機構的雙重身份:他們是面向市場謀取利益的企業,又是環保部門的下屬單位。這種機制下,環評報告很容易因與監管機構的“近親”關系獲得通過。而因利益誘惑,其客觀性無疑受到極大挑戰。這種情況下,環評市場如果不能和權力脫鉤,環評公信就無從而立,環評亂象也就無法根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近兩年每年都要承諾脫鉤目標,甚至將此宣示為一項政治任務,“必須完成,沒有任何條件”。
實際上,如何發展好中介市場,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挑戰。中國改革向縱深處挺進,政府簡政放權漸行漸深,浙江“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倒逼出許多權力的松手。但也有很多權力精簡后落到中介手里,如不能有效設置這些中介與公權力間的“防火墻”,這些中介就可能成為“二政府”,使放權效果大打折扣。此前,上海行業協會商會與政府脫鉤改革正式拉開序幕。首批試點245家行業協會商會,將于今年9月底完成脫鉤。這無疑可以為更廣范圍的中介改革提供借鑒。
當然,放手不是放任。脫鉤改革后,政府應真正將監管責任履行到位。就環評機構而言,環保部門當以更加純粹的裁判視角,嚴格審視環評報告,明確機構責任,強化行業監管,為綠色發展構筑有力環保屏障。(王玉寶)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環評 權力 環評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