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讓創新主體走出“象牙塔”融入“全鏈條”
長期以來,科技創新往往安居在“象牙塔”里,搞科研似乎成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科研成果則往往被寫進論文,鎖在柜子里,難于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事實上,對一個創新型國家而言,從新發現、新技術、新產品到新業態、新模式、新制度、新文化,創新是全鏈條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中國的“創新版圖”上,不同主體各有功能定位,亟待“全鏈條”發力。
規劃特別強調,要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發揮高等學校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鼓勵和引導新型研發機構等發展,充分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的作用,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
可見,在創新中國“全鏈條”上,企業是實現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關鍵一環。
近年來,在不少創新生態良好、創新風潮涌動的地區,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在有“改革試驗田”之稱的深圳,九成專利來自企業。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蔚然成風。
2015年,中國全社會的研發投入超過14000億元,其中企業投入占77%,超過一萬億元。這預示著,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已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作為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企業要勇于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
著眼鞏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規劃中提出了一些“含金量”頗高的措施,比如,增強企業家在國家創新決策體系中的話語權;落實和完善國有企業研發投入視同利潤的考核措施;允許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兼職。
創新中國,時不我待。落實規劃應以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增強企業創新動力、活力、實力,使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形成創新型領軍企業“頂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創新主體 走出“象牙塔” 融入 “全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