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一體化模式下武漢急救不斷“提速”
現代化指揮中心如“作戰指揮部” 病人送醫途中醫院便做好各項準備
120指揮調度、急救人員現場救治、救護車轉運等患者到達醫院前的急救措施,被稱為院前急救,到達醫院后的急救則稱為院內急救。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院前院內“無縫對接”,則是“急救一體化”的重要內容。
2013年,武漢市急救中心拉開院前院內一體化融合的序幕,先后與市一醫院、市醫療救治中心、亞心醫院、武昌醫院、市五醫院合作共建專科急救站。今年10月,市急救中心進一步與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開展規范化的“急救一體化”系統建設。在“急救一體化”模式下,市民可通過微信一鍵報警,急救車GPS自動鎖定呼叫者,送醫途中便可“視頻連線”為患者遠程會診,同時院內救治的各項準備工作有序進行。可以說,從市民撥通120的一刻起,急救的鏈條就開始運轉了。
昨天,本報首家全媒體健康視頻互動平臺“周醫見”,從后臺報名的50多位粉絲中,特邀10位市民代表走進大武漢急救的“心臟”——武漢市急救中心,體驗一體化急救“尖板眼”,零距離感受120的速度與責任。
武漢智慧急救平臺
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不斷閃爍的調度信息,昨天,受邀前來的市民代表走入武漢市急救中心120指揮中心,便被現代化的調度系統吸引住了。目前,武漢中心城區共有43個急救站100多臺救護車,擔負近千萬人口的院前急救任務,所有任務指令都是從這里發出的。
記者看到,每個調度員面前都有3塊電腦顯示屏。調度員接通電話后,通過左邊的網絡地圖鎖定呼叫者位置;接著通過中間顯示屏匹配最近的車輛,并發出派車指令;這時右側屏幕顯示出該急救任務的執行進展,供調度員實時跟蹤。
上午9點48分,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調度員拿起電話尚未開口,調度系統便自動鎖定使用“武漢急救”微信平臺的呼叫者位于武勝路江漢一橋附近。
“傳統的120呼叫方式是由調度員接聽電話,詢問患者位置、病情,再調派救護車前往。這一過程要爭分奪秒,而對于急救中心的調度員來說,在短時間內獲取患者完整而準確的信息存在一定難度。”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介紹,語言障礙、醉酒、外地來漢者往往無法說清楚所在位置,給派車帶來困難。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武漢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也使這一問題更加凸顯。統計顯示,去年120出車13萬次左右,因報不清楚地址導致未能及時救援的情況超過2‰。
今年7月,隨著微信急救的推廣,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市民只需關注“武漢急救”微信平臺,緊急情況下一鍵報警,就可將事先在微信上預留的個人信息、醫療健康狀況、實時位置等發送到120指揮中心。此外,微信平臺還可提供救護車甄別、微信支付、急救技能培訓等服務。
通過手機微信可“一鍵報警”
目前,武漢中心城區120急救車數量已達100多臺,包括15臺搭載各種“尖板眼”儀器設備、堪稱“移動ICU”的智能急救車。病人還在急救車上,相關檢查數據已通過“急救云”傳輸到醫院。
6月底,家住萬松園的一名孕婦突然破水。送醫途中,急救人員通過對講和視頻設備接通市一醫院婦產科。撩開被褥的瞬間,連線兩邊的醫護人員都吃了一驚:孕婦宮口大開,毛毛的腳都掉出來了。
危急時刻,婦產科專家一面指導急救護士將毛毛的腳還納到陰道內,一面指導產婦跟隨她的指令調整呼吸。5分鐘后產婦抵達醫院,便被徑直推入手術室,順利誕下一個6斤重的男寶寶。
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介紹,院前急救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院前急救的任務就是把病人送到醫院,當時的救護車可視為“轉運型救護車”;“非典”后對院前急救提出新要求,急救人員需在車上對病人進行救治,確保把病人安全地送到醫院,此時救護車上配備了各種車載檢查設備,可視為“監護型救護車”;如今,急救車與互聯網結合后,不僅僅是病人的簡單轉運工具、救治平臺,更是有利于病人救治和急救出車管理的數據載體。
據了解,除了15臺“天生優渥”的新型智能急救車,市急救中心還將陸續在原有救護車基礎上加裝智能系統。同時,市急救中心將嚴格執行物價局定價,患者使用“智能救護車”,并不會加收額外費用。
智能救護車堪比“移動ICU”
6月29日,73歲的譚爹爹突發急性心肌梗死,被120救護車轉往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轉運途中,急救醫生便將患者的心電圖、血壓、心率等檢查結果傳至亞心胸痛中心值班醫生。
就在急救車上,值班醫生與患者家屬“隔空”對話,家屬明確手術意愿后在電腦上按下確認鍵。與此同時,亞心醫院內的準備工作便開始了,包括介入導管室準備、轉運床準備、電梯控制等。
12點14分,救護車抵達亞心醫院大門。
12點15分,患者被推進介入導管室。
12點18分,手術開始。
12點23分,球囊擴張,堵塞的血管被成功開通,整個過程僅用9分鐘,刷新華中地區急性心梗搶救最快紀錄。
對于心梗病人,血管堵塞后拖的時間越長,預后越差。因此,從患者進入醫院大門到推入介入室做球囊擴張的時間(簡稱“D2B”),常用于衡量醫療機構對急性心梗病人的急救能力。D2B的國際標準是不超過90分鐘。
2014年1月,市急救中心與亞心醫院建立一體化急救試點。此前,只有等患者到達醫院后,才能進行各項檢查和術前準備,D2B的平均時間是109分鐘。去年,這一數據是67分鐘。院前和院內的無縫對接,使大武漢心梗搶救“提速”三四十分鐘。
從院前到院內一路“綠色通道”
MPDS即“急救優先分級調度系統”,由美國國際急救調派研究院推出,它將患者病情或受傷程度分為6個級別,調度員依輕重緩急調度救護車。此外,MPDS一個核心理念是,在救護車到達之前,對呼叫者進行無間斷的電話急救指導。
昨在武漢市急救中心120指揮中心,來訪的市民代表“親歷”了一次“電話急救”全過程。
9點55分,調度員肖燕接到呼叫,青山區和平大道青和居小區一名89歲的老人摔傷,需要送到武漢市九醫院。肖燕將任務就近指派給園林路急救站,1分鐘后,司機王祥、醫生何軍、護士孔丹乘坐的救護車駛出急救站。
考慮到高齡老人摔傷的嚴重性,肖燕分派完任務并未立即掛斷電話,而是通過簡單的問答進一步了解老人傷情,并指導家屬該如何處置。這些問題包括“摔倒是何時發生的”“高處墜落還是平地跌倒”“目前有沒有出血”“病人是否清醒”等。幸運的是,從反饋情況來看,老人的情況比較平穩。任務跟蹤顯示,10點08分,救護車到達現場接到老人,并于20分鐘后將其送達市九醫院。
武漢市急救中心120指揮中心主任丁一鹛介紹,武漢是首批引進“急救優先分級調度系統”的城市之一。自該系統2013年在漢啟用,目前共電話指導急救42871例。
調度員通過電話隔空指導急救
當天的參觀體驗活動,令到訪的市民連呼“過癮”。除近距離接觸“智能急救”的尖端設備,市民陳女士還在急救醫生的指導下,認真學習了心肺復蘇和外傷搬運,希望自己學到的急救常識能在關鍵的時候發揮作用。(記者 武葉)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一體化模式 武漢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