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圖國企民企·圖
南北合并 志在全球
(原標題 中車集團:南北合并 志在全球)
11月11日上午,中國中車集團總部大樓里,中國中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陳大勇的手機上收到了一個從海外傳來的好信息:中國中車競標的印度項目資格審核通過了。
好事總是成雙,在“雙11”這個“電商購物節”,中國中車研制的鐵路“馱背運輸車”通過樣車試用評審。這是中國中車面向“電商時代”研發的新型專用鐵路貨車,可實現鐵路與公路間的快捷運輸。
承繼了南、北車全部業務和資產的中國中車成立一年多來捷報頻傳:科技創新精彩紛呈,國際市場高歌猛進,整合效應初步顯現,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正努力實現由本土企業向全球公司轉型、由軌道交通裝備向高端裝備轉型的目標,并成為我國高端裝備最具代表性的產業集團之一。
重組效應初顯
2015年9月28日,由中國南車集團公司和中國北車集團公司重組合并而成的中國中車集團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標志著歷時將近一年的南北車重組工程圓滿竣工。按照“兩套人馬、一個團隊、統分結合、高效務實”的原則,中國中車設置了相應的組織架構,迅速明晰集團公司、股份公司的發展定位和業務模式,搭建了軌道交通、產業投資、類金融業務、地產置業、職業教育、資產管理六大業務平臺,初步形成了精干高效的管控架構。按照“業務合、機構合、人員合”的要求,迅速完成人員、業務等方面的融合,實現平穩過渡。
“把中車與世界一流公司進行對標,中車從規模上已經實現了全球第一,產品質量、性價比、服務性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中車黨委書記、副董事長鄭昌泓介紹說,南北車的合并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益嘗試。結合“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中國中車將努力完成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努力實現制造供給與實際需求的有效匹配。具體來說,一是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提升“中車制造”的“供給品質”;二是優化產品業務結構,努力實現“中車制造”的“多元供給”;三是國際化將換擋加速,提升“中車制造”在國際市場的“供給速度”;四是矢志不渝深化改革激發活力,保持中國中車發展的“供給動力”。在此基礎上,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加速推動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走向世界。
中國中車成立至今,所屬企業之間的業務協同、市場協同、區域協同明顯增強。2015年,中國中車實現營業收入2437億元,同比增長8.31%;實現利潤總額163億元,同比增長17.44%。僅用半年時間,中國中車就以1+1>2的成績單向社會公眾展示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整合效應。
2016年11月7日,國務院國資委對外發布了中央企業十大品牌建設優秀企業,中國中車名列其中;在世界五百強排行榜上,中國中車位居266位;在世界著名咨詢公司德國SCI今年9月發布的數據中,中國中車繼續位居世界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冠軍的地位,其營業收入比行業第二名到第四名的總和還多。
在此期間,中國中車還相繼誕生了一系列的新鮮業務模式: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服務支撐的中車云鏈金融網絡平臺成效顯著,成為中央企業“眾創典范”,有效帶動了社會創新創業;有效配置金融性資產,成功入股中華聯合保險,持有中華聯合保險13.06%股權,資產組合逐步優化;在江蘇和浙江,儲備多年的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得到運用,在江蘇常熟和浙江寧波取得村鎮污水處理PPP項目,形成良好示范效應。
科技創新瞄準行業正前方
10月21日,包括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時速400公里的跨國聯運高速列車等項目在內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首批三個項目在北京舉行啟動會。這是我國首個由企業牽頭組織實施的國家重點專項,中國中車正是這一專項的牽頭者。
南北車合并后,有一種質疑一直存在:沒有了競爭,中車創新動力會不會不足?
“恰恰相反,中車整合了南北車的技術、資金等資源優勢,組成研發團隊合力攻克重大核心技術難題,瞄準軌道交通最前沿技術,有的放矢,提高了研發效率。”中國中車科技管理部副部長任健介紹說,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時速400公里跨國聯運高速列車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首次嘗試。以引領世界軌道交通行業技術發展為目標,以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為導向,中國中車的科技創新瞄準行業正前方。
如今,中國中車正由產品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由提供產品為主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面向全球布局科技資源。統計顯示,目前,中國中車擁有11個國家級研發機構、2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全球建立了11個海外聯合研發機構。
研發實力增強帶來了累累碩果。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中國企業專利獎排行榜”上,中國中車以38件獲獎專利位居第2位,居裝備制造業之首。今年7月15日,“中車制造”中國標準動車組完成了絕對時速420公里、相對時速840公里的會車試驗,為世界首次;今年5月6日,“中車制造”磁浮列車正式在世界最長中低速磁浮專線——長沙磁浮上載客運營;今年4月27日,世界首列商用型燃料電池/超級電容混合動力100%低地板現代有軌電車在中國中車誕生;今年9月,中車研制的世界最大功率混合動力機車完成高原和高溫試驗……
“中國高鐵走過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經過‘十三五’的布局發展,我們的技術和創新越來越成熟,中國的先進軌道裝備技術正在走向世界。”任健胸有成竹地說。
向全球產業鏈高端升級
9月9日,中國中車收到巴西里約地鐵公司的感謝信。信上說,“中車制造”“高質量的現代化列車不僅得到了里約地鐵的認可,同時也得到了當地居民和所有游客的認可”“中車地鐵完全稱得上是享譽世界的國際運輸線”。讓里約地鐵公司贊不絕口的,正是中國中車服務2016奧運專線的地鐵列車。而此前,中車制造地鐵已經成功服務了2014年世界杯。
在南北車合并前,兩“兄弟”開拓海外市場時經常碰頭,形成無序競爭態勢。為了加快我國高端裝備走出去,南北車重組合并成中國中車,合力向外,市場更加廣闊。
作為中國中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陳大勇一直從事海外業務,對合并后的變化非常有發言權,“中車成立后,最大的變化就是‘競合效應’出現了。以前,國際一流的大企業,除非進入中國市場,一般不會主動和我們合作。現在,我們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國際巨頭們開始主動找我們尋求合作,國際市場更加廣闊了”。
今年以來,中國中車在歐美澳等高端市場格外搶眼。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中車新簽海外訂單同比增長126%。其中,3月份獲得的美國芝加哥846輛地鐵車輛訂單,創下中國地鐵出口發達國家訂單之最。
截至目前,中國中車已經設立56家境外子公司,分布于六大洲2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境外資產226億元、員工4625人,產品已經出口到102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和地區。同時,企業實現了出口產品從中低端到高端,出口市場從亞非拉到歐美市場,出口形式從產品出口到產品、資本、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組合出口,出口理念從產品“走出去”到產能“走進去”、品牌“走上去”的四個轉變,一個“跨國經營”的中國中車已經出現。
如今,中國中車正借助“一帶一路”和高鐵“走出去”的契機,以軌道交通裝備業務為先導,帶動基礎設施、通用機電、新產業和服務業等各板塊中具備比較優勢的業務聯合出海,實現市場的深度開發,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打造全新的產業鏈、供應鏈,實現全方位向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升級的目標。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中車 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