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香港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
世界各地都有貧窮問題,香港也不例外。在剛結束的香港扶貧委員會高峰會上,特區政府負責人指出,如果沒有政府的有效介入,2015年香港貧窮率將接近20%,幾乎每5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貧窮線下。
香港特區政府近些年大幅增加扶貧支出,多措并舉,成效顯著。2013年,香港“破天荒”地劃定貧窮線,將收入在中位數50%以下的家庭住戶納入扶貧范圍。2016年香港福利開支比2012年增加了55%,已占全部財政預算的1/5。通過不斷增加的財政投入,香港近3年的貧窮率成功控制在14.3%,達7年以來最低位?!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單純“輸血”只能治標,香港扶貧能取得顯著成效,治本理念功不可沒。
吸取發達國家福利危機的教訓,香港在20世紀90年代調整了扶貧方式。一方面繼續“輸血”治標,織密社會安全網,一方面著重在治本上“造血”。
迄今為止,香港已經形成了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簡稱“綜援”)為主,以現金和社會服務為輔的援助體系。為了協助貧弱者從受助走向自強,香港精心設計了各個環節。以“綜援”為例,申請者領取的補助由其“實際需要”減去“可評估收入”來決定,為避免受助者因收入提高補助減少而影響工作積極性,在評估受助者收入時進行一定的豁免計算。政府扶貧委員會下設的4個專項小組也以項目資助的方式,為青年、殘疾人、婦女甚至老人提供個性化的職業培訓服務。為了幫助有固定工作的家庭脫離貧窮,今年5月,特區政府又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將津貼與受助者工時掛鉤,以鼓勵持續就業。
措施多,設計精準,在特區政府一系列扶貧政策的激勵下,香港弱勢社群的就業水平有明顯提高,過去5年的就業人數增加了26萬,其中近一半是50歲以上的女性。失業援助和低收入援助這兩項的申請數量到今年也連續下跌了7年。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就業是脫貧防貧的最佳途徑,提升就業水平是扶貧治本之道。
當然,香港通過擴大就業脫貧防貧的治本理念也面臨著巨大的現實壓力。首先,依靠增加財政投入幫助貧窮者直接脫貧的任務仍然繁重,相應地,治本的資源必然受到限制;其次,香港主要吸納中低層收入者就業的旅游業,近些年受困于創新不足和社會紛擾,增長乏力,對從業者的收入造成較大影響。此外,受困于香港現有的財富分配方式和高企的物價,許多有固定工作的人也陷入了“在職貧窮”。
要保持中低收入者的持續“造血”能力,香港不僅需要創造更多經濟增長點,將“蛋糕”做大,也需要改進分配和再分配方式,讓更多基層市民從發展中受益。這不僅考驗管理者的智慧,更考驗勇氣。好在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幫助貧窮者自力更生,不僅關乎生計,也關乎尊嚴,關乎眼前,更關乎長遠。在這方面,香港經驗值得贊許,也值得期待。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香港 扶貧 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