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科創政策紅利助力“中國制造”
又逢一年一度的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電子展CES開幕,現場的“中國浪潮”將成為一道風景線,除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產品參展,中國技術發展和能否搶占產業制高點也令世人關注。
據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的統計數據,此次展會將有超過1300多家中國大陸公司參展,在參展商總數中的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中興通訊、大疆、聯想、海信、TCL等來自中國的老“面孔”預計將在展會上發布新品或升級產品,而小米和蘇寧等將首次亮相。其中,在“睡眠技術”新展區的11家公司中,4家來自中國。
以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為依托的中國電子產品背后,是量子衛星通訊技術、計算機運算能力、網絡體系搭建等全方位新興產業得到自主發展的結果。
在電子消費品背后,是深厚技術成果轉化為日常應用產品的高效能力,也反映了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美國《華爾街日報》引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說,中國的研發開支在2009年超過了日本,在2013年超過了歐洲,而到2020年有望超過美國。
大手筆科研投入根植于政策紅利的釋放。中國工程院《2017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指出,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新引擎,在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12年7月,《“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出臺。《2017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指出,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新引擎,在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得益于政策紅利,中國在互聯網等數字信息技術領域已在世界處于有利地位。
2016年以來中國科技拿下的多個世界第一:2016年8月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神威·太湖之光”奪得全球超級計算機排行榜冠軍、上海磁懸浮列車成為世界上最快的商用高速列車……
不過在產品層面,中國企業也面臨老問題——遭詬病的就是推出產品數量多,但創新少,其中不少賣的是手機殼、移動電源、轉換插頭、手環等普通產品,顯示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產品的比重仍不高。
在未來依托新技術的產業競爭中,市場環節的開創性應用應成為中國業者的著力點。中國在技術方面的進步應更多地涉足創新型領域,比如說無人機、智能手機、智能家具等。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政策 紅利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