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河北省政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調研
人民政協網河北4月28日電(記者 高新國)河北省邢臺市金華實驗小學教學樓大廳,如糖葫蘆一樣的串串小鼓布滿墻面,這是介紹優秀學生的“鼓墻”。“這樣的氛圍,能讓孩子們從小就認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看到金華實驗小學的書法、刻板、茶道、快板等興趣班后,郝榮國如是說。
網絡圖
郝榮國是書畫名家,也是河北省政協常委,跟他一起調研的省政協委員中,既有高校教授、中學高級教師,也有書法家、作家、戲曲研究者。4月13日至14日,他們在省政協的組織下專程赴邢臺市圍繞“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主題調研。
寇學臣委員既是大學教授也是位書法家,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在中小學校推廣毛筆字書寫。調研中了解到包括書法老師在內的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嚴重不足時,寇學臣建議,可以聘請書法、剪紙、篆刻、繪畫等方面的愛好者、志愿者作為補充力量。
調研組在邢臺沙河市第五中學調研時,看到課間操時間全體學生在操場上打上了太極拳。原來,五中所在地有太極拳歷史,學校便創編了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成為學生必學內容。“傳統文化進校園一定要結合地域特色。”省政協委員哈米莎說,這樣有親近感,傳承起來更容易,也能帶動學生增加對其他傳統文化的興趣。
賈占生委員對戲曲頗有研究,邢臺沙河市二中附小的校本戲曲教材引起他的注意:“基本知識都講解得很好,但是還要考慮到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賈占生看后建議,教材除了介紹傳統文化知識外,還要增強趣味性,體現地域性,以便學生接受。
自2013年起邢臺市開展5A校園創建,通過語文教學、家鄉文化進校園、社團活動等促進了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但教育局局長房麗君并不回避問題,她說目前這項活動還沒有形成系統,學校在選擇經典、開展主題活動方面隨意性較強,活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除了教育部門重視,各級學校校長也應重視。”省政協常委李建強說。除了要有高度認識,周喜俊委員說,不能一陣風,建立長效機制是促進活動系統性開展的重要基礎,學校要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以便形成長遠影響。
對于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系統性開展,委員們建議,通過部門聯席會或成立傳統文化進校園委員會,統一規劃,統一推動。省政協委員白石認為,不論以什么形式開展,都應把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作為重要前提。他建議,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課本、課余相結合,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為了更好地實現“自然融入”,調研組成員提出,高校特別是師范類院校,應對學生開設傳統文化專業課或選修課,使從事教育工作的畢業生能將傳統文化內容自然有效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化’人是根本。”河北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專委會主任王三堂認為,最終是要引導學生思想行為發生變化。所以老師要堅持用心去做,先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化于心,然后去影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讓優秀傳統文化滲入學生心中、腦中。
對于調研組提出的意見建議,邢臺市副市長鄧素雪表示,將從師資培訓、教材編寫、活動舉辦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措施,著眼長效機制建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更加扎實有效深入地開展。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傳統文化 校園 開展 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