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靠主心骨,啃脫貧攻堅硬骨頭
當前,脫貧進入攻堅期,剩下的更是難啃下的硬骨頭。
對此,各地采取了易地搬遷、發展生產、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等多種手段,力爭幫扶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起達成2020年同步小康的目標。產業扶貧,無疑是其中最為根本的一條。
雖然總體上實施效果很好,但是產業扶貧在某些地方還存在些許尷尬——個別地方把產業扶貧項目當作“老師布置的作業”,覺得只要卡住時間節點實施下去就算大功告成,后續的技術管護、市場銷路等問題無人問津。
貧困戶之所以長期戴著貧困帽子,大抵受制于缺勞力、缺技術、因病、因學等幾個因素,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
鑒于此,政府實施產業項目,不能再過分單方面強調自然資源和資金要素,而要綜合考量當地產業技術支撐、應對市場能力等要素。一句話,產業扶貧項目要想真正落得下來,關鍵要看貧困戶接不接得住、接不接得穩。
在此種情形下,農村扶貧產業要發展,找好一個主心骨就成了關鍵。這個主心骨,可以是當地能人大戶、村支部,也可以是合作社、龍頭企業,目的就是把貧困戶組織起來抱團闖市場,以長效機制為貧困戶提供可持續增收的脫貧門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主心骨,不論是“黨支部+”“合作社+”,還是“企業+”,都要始終把貧困戶利益優化擺在第一位。有的地方引來企業栽花種果,農戶可以土地入股、可在園區務工,保底兩重收入;有的地方完善理事會、監事會組織機構,糾正合作社“只搭臺不唱戲”、理事長一人說了算的怪象;還有的地方不直接將項目資金用于扶持企業和大戶,而是通過制度規范防止“效益到戶”走偏為“利益輸送”。
有的地方產業扶貧之所以出現偏差,多是因為主心骨成立、引進之初就偏離了貧困戶這個中心。項目資金下落,可以補貼企業、合作社、大戶,但建立一個適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容忽視,以制度規范主心骨在享受政策、資金權利的同時,有效履行結帶幫扶責任,如此才可實現市場主體和貧困戶的雙贏。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主心骨 產業 脫貧 扶貧 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