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文化有自信 熒屏多清流
央視《出彩中國人》第三季的舞臺上,出現了一群平均年齡超過72歲的老人。這些來自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的老人中,有新中國第一代大飛機的副總設計師,有將一生奉獻給大漠戈壁核試驗基地的將軍,有各個領域的專家和高級工程師。他們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奔赴祖國各地。當他們唱起《我愛你中國》時,感動無數人。
最近,電視節目中類似的感人畫面越來越多。在剛剛結束的上海電視節現場,有人將這種熒屏現象概括為“公益元素多起來,文化類節目熱起來”。越來越多的鏡頭正在對準正能量、生活當中的真善美,熒屏清流處處,匯聚成一番嶄新氣象。
的確是新氣象。曾有一段時間,熒屏一度流行著對觀眾喜好的簡化、志趣的矮化,陷入“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又不觸碰負能量的底線”的尷尬。
這背后,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直接原因,是政策有意識的引領。凝聚價值觀,是傳播媒介的天然使命。對于電視節目而言,除了迎合觀眾的趣味,也要能引導觀眾的審美。而引導審美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美的內容能夠提供給觀眾。應當肯定,在這一方面,相關主管部門不但沒有缺位,而且出臺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政策予以主動引領,比如要求衛視節目結構中有30%的公益類節目等,從制度角度保障著熒屏內容構成的健康合理有序。
也不能忽視各節目制作方的主動追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節目制作方認識到,一味追求一時的簡單娛樂,無法給人留下回思的甘甜,長此以往,也無法獲得觀眾發自內心的認同。如同簡單搞笑永遠不能取代高級幽默,隨著電視制作水平的進步,自然會有越來越多基礎較好的電視節目展開更高層次的追求,探索更深遠的影響力。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觀眾自身。從《見字如面》到《中國詩詞大會》,從《朗讀者》到《詩書中華》,這些以往的深夜節目為什么能夠熱起來、火起來,最主要的還在于觀眾的支持。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體會到,這些節目契合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審美追求。無論是《詩詞大會》中的飛花令,還是《詩書中華》中的曲水流觴的舞美設計,都是植根于中國人細胞中最深遠的記憶,而這些記憶的復蘇,正是我們中國人尋根溯源、追尋自身文化精粹的真實映照。
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文化自信。有人說,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是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正有著空前活躍的經濟活動、空前頻繁的文化嬗變,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尋找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以及中國人今日驕傲自信的現實邏輯?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最有價值的精神構成,正是這份文化自信,將我們個人的生命與腳下的大地以及這個時代緊緊相連。也是因為這份文化自信,讓熒屏涌動更多清流,煥發出新的生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自信 熒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