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法治中國>專題報道 專題報道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政府建設綜述
原標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規劃了今后一個時期建設法治政府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
按照法治政府建設的路線圖,5年來,“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國務院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徹底終結了非行政許可審批,極大地激發了市場和社會活力;清單管理全面實行,31個省級政府公布了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普遍建立,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水平明顯提升;法治政府建設考核評價制度正在建立,督促檢查力度顯著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法行政進入“快車道”,法治政府建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權力清單:法無授權不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政府必須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為解決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其后,十八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工作部門全面推行清單制度,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和責任法定化,厘清權力的邊界。各地在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工作中,涌現出不少改革亮點。
浙江推進“四張清單一張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企業投資負面清單、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和政務服務網),省級部門行政權力從幾年前的1.23萬項精簡至4092項。
安徽公布省級公共服務清單和省級行政權力中介服務清單,曬出行政機關單位應提供的4000余項公共服務和清理規范后的200余項行政中介服務。
江蘇實現了“三級、四同、一分、一壓縮”,即相同的權力事項,在省市縣三級名稱、類型、依據、編碼相統一,明確省市縣三級的層級分工,壓縮自由裁量權。
山西除省市縣三級編制權責清單和部門運行流程圖,還專門編制了廉政風險防控圖。針對權力運行中容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部位、關鍵環節,深入查找每項職權運行的風險點,并對風險點分類定級,強化對職權運行的動態監控。
廣東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臺《廣東省行政許可監督管理條例》,防止清單之外擅自擴權。
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的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均已公布。
重大決策:用程序遏制權力任性
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要從政府決策抓起。讓政府決策不再拍腦門,要靠完善的程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定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
2015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就行政決策進一步細化了6項具體要求:一是各級行政機關要完善依法決策機制,規范決策流程;二是要增強公眾參與實效;三是提高專家論證和風險評估質量;四是加強合法性審查;五是堅持集體討論決定;六是嚴格決策責任追究,健全并嚴格實施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在行政決策程序立法方面,地方各級政府扮演了先行先試的角色。
今年3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重大決策出臺前向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制度》出臺。至此,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了關于重大行政決策的程序規定。絕大多數省份制定了省級重大行政決策規定,如《浙江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重慶市政府重大決策程序規定》等。
地方立法對決策程序的規定日趨精細化,提高了可操作性。
《廣州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要求:“決策起草部門應當充分考慮、采納聽證代表的合理意見;不予采納的,應當說明理由?!?/p>
《貴州省人民政府重大決策程序規定》明確:“重大決策應當進行風險評估,決策承辦機構負責組織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工作。”
山西規定:與會人員的意見、會議討論情況和決定要采取音像或文字記錄的方式,如實記錄,全程留痕;決策資料要完整歸檔,永久保存。有專家評價,決策檔案機制對重大決策終身追責等責任機制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剛性程序,保證了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一些政府想干的事,被“擱置”下來。以蘇州市為例,城市主干道西延規劃,因途經小區居民反對而停止;工業園區蘇安新村的整治,因居民反對而作罷;古城天賜莊歷史文化片區,涉及動遷征收,因被論證為“風險系數大”不再推進……
地方先行先試為中央立法積累了經驗。2017年6月10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了《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
簡政放權: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政府一定要嚴格依法行政,切實履行職責,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該放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圍繞“全面履職,把該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該管的事情放手給市場”這一目標,各級政府大刀闊斧簡政放權,推行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這一改革簡稱為“放管服”。
“放管服”改革給企業帶來的紅利實實在在,成績有目共睹。與過去相比,手續少了,證照辦理時間大大縮減;創業多了,2016年,全國平均每天新增登記企業1.51萬戶,比2013年改革前翻了一番,各類創業創新主體呈爆發式增長。國家統計局2016年四季度對全國9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簡政放權同創新支持、減稅降費一起,成為企業獲得感最強的3大政策措施。
5年來,國務院部門累計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非行政許可審批”概念成為歷史;國務院各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削減70%以上,中央層面核準的投資項目數量累計減少90%。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面清理職業資格,制定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明確要求清單之外一律不得設定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清單之內除準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鉤。
涉企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等得到清理。住建部清理規范各類涉企保證金,2016年僅建筑業一個行業減少的企業保證金就達1700億元。
持續推進的投資審批、職業資格、涉企收費等領域改革,以及試點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等,為“雙創”掃清了制度障礙,為企業發展營造了更優市場環境。
信息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
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強調,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各級政府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推進行政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打造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今年3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7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這也是連續第六年為年度政務公開工作劃重點。
每年劃定要點之后,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持續進行專項督查。31個省及45家部委的落實情況,目前已集中發布到中國政府網。讀者可以清晰看到國務院各部委和省級政府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信息,以及各部門、各地方的權力清單。
財政資金信息和“三公”經費信息是公眾最為關注的。從中國政府網可以直觀地看到,安徽不僅公布了省級政府的預決算和“三公”經費信息,同時公布了除涉密部門外所有使用財政撥款的115家省級一級預算單位(包括黨委、人大、政協、人民團體等部門)的相關信息,并同步進行解讀。
北京市在公開年度決算時,還制作了公共財政預算的決算總收入、決算總支出結構圖,決算收入和決算支出重點科目完成情況對比圖,年度“三公”經費支出規模對比圖等。圖表展示,更加直觀清晰。
5年來,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全面落實,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寫入法律,行政復議改革向縱深推進……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記者 張維)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法治政府 建設 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