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七十三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七十三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校準科技評價方向,更能鼓舞人心

2017年09月08日 15:21 | 作者:韓雪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在9月7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從事基礎研究的沈保根委員和從事應用研究的胡剛委員,雖致力于科技領域的不同方向,但對科技評價體系,選擇站在同一觀點立場上。

“基礎研究當然要寫論文,但現在簡單地以數論文數量,作為衡量基礎研究的成果標準,與基礎研究的目的是相背離的?!鄙虮8瘑T認為,與科學發展的背離體現最突出的,是目前科技評價特別是基礎研究的評價標準過于定量指標化,甚至以申請到的經費額度、發表的論文數量和作者排序等表觀、靜態指標,來決定科研人員的錄用和晉升。

胡剛委員對科技評價體系投射到醫學應用研究領域的放大效應也深感憂慮,他以中醫藥院校培養的人才為例:“學位越高,臨床實踐能力反而越低。以至于有人找我推薦醫生時,還特別叮囑不一定要找博士看病?!?/p>

程津培委員將這類現象歸結為“科技評價導向發生了偏差”。以論文、經費、專利等數量統計與對人的評價、獎勵和工資待遇直接掛鉤的做法,恰恰說明科技評價標準過于單一、機械,這相當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做法本身就不體現科學性,更甚者還容易誘發科技人員急功近利思想,甚至產生學術不端的行為。

據程津培委員介紹,我國目前以量化指標為主導的科技評價標準始于上世界90年代末,在科技發展初期起到了效果顯著的激勵創新作用,但如今,我國已經漸從科技跟跑“轉軌”到領跑階段,再采用目前這種量化式的科技評價標準,忽略實踐、貢獻度和應用的實際效應,會以形式上的公平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

怎么讓評價標準既彰顯公平,又適應當下科技創新的新環境,是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會議過半時,“實行分類評價,建立適應應用研究的評價標準”匯成了委員們發出的一個共同強音。

“中醫臨床與西醫臨床的診斷、治療思路與模式完全不同,即便在同一醫學體系中,內科醫生與外科醫生也有其不同的核心評價指標。”胡剛委員為建立分類分層分科評價標準提供論據的同時,適時提出“當務之需是建立基于臨床醫學發展規律和臨床醫生生長規律實行差異化的評價標準?!彼耘R床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的崗位分工不同為例,“前者應考核疾病診療的科學研究水平,發表論文、理論創新;后者應側重于臨床疾病的診療能力和水平。”

程津培委員提出:“根據不同學科、研究領域以及創新鏈不同環節科技人員的崗位特點,分別設置合理的評價指標,形成正確導向?!彼€建議,鼓勵各單位在分類評價基礎上自行確定評價標準和方式,探索制定有利于潛心研究、成果轉化和支撐平臺等工作的評價辦法。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評價 科技 標準 委員 價標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放 |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 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 日本久久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依依成人影院久久久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