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李希貴:教育,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

2017年10月25日 09:52 | 作者:李希貴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教育改革帶來的挑戰

這些年的教育改革探索,對學校教育教學帶來兩個明顯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對人才觀的重新認識。我們過去往往把學生一分為二,一部分學文科,一部分學理科。今天,當我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時,每一個學生都有了不同的成長路徑時,我們就要思考:怎么來衡量、評價、看待我們的學生?什么樣的學生是真正的人才?所以這個人才觀必須要重新定義。

第二個挑戰,是打破了以往教師對路徑的依賴。過去,教育的行政力量相對比較多一點,領導喜歡通過管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今天,“走班上課”的變革,讓行政力量相對淡化,師生關系比較平等了。而這個時候,老師就必須用大量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藝術來和學生平等對話。這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終身學習型社會到來

目前,很多孩子都參加了好多社會性補課,負擔較重,這無論是從孩子的成長本身,還是對學校的教學秩序而言,都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這種現象我們不能簡單來談,我覺得教育自身也要進行反思。

盡管我們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推進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客觀還是存在的。所以,我們要在學區內、區域內實現教育的均衡,在過程和結果上實現教育的公平,還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因此,我想說,家長因此問題而產生的社會焦慮,我們要認真分析其背景,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縱觀人類的文明進展史,事實上就是教育和技術的賽跑。當我們的教育能夠趕上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發展得就比較順暢,氛圍就會比較祥和,大家比較淡定。但是,當技術帶來迅猛發展,出現了重大突破,帶來了重大進步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這對教育來說也帶來重大的挑戰。因為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孩子經過什么樣的教育才能應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等這些問題,心中沒有底數,這個時候就會產生社會焦慮。

18世紀的英國,蒸汽機的出現對學校的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為在此之前,學校的課程基本上都是哲學、歷史和文學等人文學科。但自從有了蒸汽機,人們發現,僅僅有這樣的課程體系已經無法應對未來了。所以,從那個時代起,教育開始有了科學的內容。19世紀,電動機深入到社會和生活的各個細胞。人們又發現,不上學便無法應對未來。所以,教育在那個時候就從小眾、某一些人的專利走向了大眾化。

今天,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的挑戰,已遠遠超過了前兩次技術對教育的挑戰。所以,我們發現,家長們不知道讓孩子如何學才能應對不確定的明天。

在未來20年的時間內,將會有60%的職業要消失。所以,今天如果還是用學校12年時間的學習,或者加上大學4年時間的學習,就走上工作崗位,把人生簡單分為工作和學習兩段,已經不行了,這樣根本無法應對變化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么辦?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來要加強網絡教育。這也是黨和政府的報告里首次提出網絡教育,因為僅僅靠現行的傳統教育是無法應對未來的。我們要思考的是,怎么通過全社會的參與,來形成各種形態的學習型組織,使我們的學生、一代一代的青年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線,而不要僅僅把學校當作起跑線。這樣就會明白,人生不是先做好了教育的準備再去工作,而是要終身學習。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可能是下一步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小學“開心”

中學“活心”,大學“靜心”

陳寶生部長曾在視察十一學校時提出,“學生在小學階段要開心,到了中學階段要活心,到了大學、研究生階段要靜心。”小學的開心、中學的活心和大學的靜心,非常符合教育的規律。

小學生怎么“開心”?我想,除了我們的課程本身要更加符合孩子這個特定年齡階段的認知規律外,我們還要釋放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有個快樂的童年時光;中學生如何“活心”?事實上,這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把自己打開;而到大學的“靜心”,就是說,學生通過基礎教育已經能找到一個本來的自己,已經踏上了一條符合他成長的道路,這個時候他就可以潛心去鉆研。

為了這樣的教育理想,我們整個教育系統確實做了大量的努力。下一步,我們改革的方向就是陳寶生部長所提到的“全面施工、內部裝修”。這個“內部裝修”,其實最重要的是課程體系的建構。我們要研究如何通過課程的選擇,讓每一個學生都發現自己的潛能。

我們的教育,過去更多的是按照成人的意愿,把學生塑造成所希望的樣子,不太顧及學生的意愿。但今天,我們在建設一個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現代國家,就特別需要那些在某一些領域有個性、有專業甚至要癡迷于這個方向的青年。這個時候,我們能不能通過我們教育的轉變,通過課程體系的完善,來幫助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發現自己、喚醒自己、最終成為自己。

有這樣一句話: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同時,還養活了自己,服務于社會。所以,要讓學生達到“開心”、“活心”、“靜心”的狀態,教育“內部裝修”的任務還非常艱巨。

(作者系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本文根據10月22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的“教育綜合改革”集體采訪時李希貴代表的發言內容編輯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育 學生 自己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中文天天更新 | 中文字幕电影亚洲精品 | 日本中文字幕一二区视频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久久人人精品视频97 | 亚洲天堂久久伊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