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發展大理:讓各族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就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當前,中華民族正在進行的深度脫貧攻堅戰,無疑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進行的一項偉大事業,它意味著要在占全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第一人口大國基本消除貧困,讓全體中國人都步入小康。無論是從貧困人口數量還是從貧困程度來說,中國脫貧攻堅的難度都可想而知。
大理,正處于這場偉大戰役的前沿地帶。地處滇西山區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全州12個縣市中有11個是貧困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雖然去年我們掛上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州’的牌子,但榮譽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壓力,如果大理的百姓還不能脫貧,還守著窮日子,怎么能起到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帶頭作用?”大理州州長楊健說。脫貧攻堅可以說是大理州鞏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的根本和關鍵。為此,大理州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超前謀劃,高位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條山間水泥路曲曲折折直達山頂,一個彝族村落掩映于茂林之中,這就是巍山縣永建鎮永安村打竹村民小組。還未進村,就見到一個新修整的停車場。進村一看,只見粉墻畫壁的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錯落。順著坡道上行,健身廣場、打歌場一一呈現。坡道一側開有明渠,來自山上的泉水緩緩流淌,金魚在里面自由游弋。舉目所見,滿山的核桃樹果實累累,正等待采摘。置身其間,讓人切身體會到云南“風一輩子都穿著綠色的筒裙”的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核桃樹是打竹村民小組的“制勝法寶”,然而如果沒有交通條件的改善,核桃運不出去,老百姓也只能徒嘆奈何。過去,下山的路就是一條土路,下雨了連人都爬不上來,更別說車。2013年以來,打竹村民小組利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項目的100萬元資金,撬動其他資金投入七八百萬元,首先修通了一條從山腳到山頂的水泥路,隨后建設了打歌場、公廁、垃圾焚燒池、文化墻等,一系列亮化硬化美化措施使這個小山村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過去,我們是全鎮最窮的村,如今卻成了最富的村。”永安村委會主任墨昌勝介紹,依靠核桃、華山松為主的林果經濟,打竹村民小組年人均收入突破1.8萬元,有的農戶僅核桃一項年收入就超過10萬元。
家家用上了電磁爐,戶戶安上了太陽能,節假日到打歌場跳舞,打竹村人過上了從前羨慕的城里人的生活。難怪一戶人家的門外貼著這樣的對聯:“精準扶貧助彝家,脫貧致富暖山寨。”
打竹村民小組只是大理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普通案例。近年來,大理深入實施云南省“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點創建工程”,投入專項資金近2億元,整合各類資金5.6億元,先后創建了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2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5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5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9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2014年全國掛牌的第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大理州就有7個村入選,位居云南省第一。
在幫助少數民族脫貧致富進程中,大理州注重產業扶持、精準施策,確保一朝扶上馬、終生有依托。全州5萬多名干部深入基層開展扶貧,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尋找合適的脫貧之道,將長期見效的林果種植與短平快的養殖項目相結合,讓貧困戶走上了多種經營的致富之路。在漾濞縣平坡鎮白塔箐村,村民人均擁有核桃林10畝以上,加上種芭蕉、養竹鼠,可謂“房前屋后都是鈔票”。在漾濞縣富恒鄉羅里密村,除了出產優質大泡核桃,菊花、金銀花、白芨等核桃林下藥材種植也紅紅火火。
云南核桃看漾濞,漾濞核桃看光明。走進漾濞縣蒼山西鎮光明村,就如同置身于一座核桃大觀園。這里有6000多株古核桃樹,最高齡的一株樹齡達1160年,而且仍在掛果。漾濞縣因勢利導,引進旅游公司,打造了休閑度假核桃園。節假日,城里人駕車來到萬畝核桃園,觀古樹、品核桃宴,享受另類休閑游。鄉村生態游的發展,拉動了光明村餐飲、住宿等產業的發展,如今當地已有21戶“農家樂”。光明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與旅游公司簽約土地入股、核桃入股以及在公司就業等方式,也提高了收入,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在巍山縣永建鎮下西蓮花村,砍核桃的聲音不絕于耳,當地人收購加工核桃,在剝開那鮮白核桃仁的同時也剝開了光亮的好日子,而核桃之外的中藥材收購加工,更為這好日子增添了分量。如今,服務下西蓮花村核桃加工產業的工人遍布半個巍山縣,匯集了回、漢、白、彝等多民族兄弟姐妹。
“脫貧攻堅,首要的是基礎設施建設,然后是精準培植產業。”楊健說,只有產業興旺,才能脫真貧、真脫貧。5年來,大理州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01.18億元,20.9萬人實現脫貧。“十三五”期間,大理將投入3億多元率先解決30戶以上自然村“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問題,讓邊遠農村的老百姓盡量享受和城市人一樣的基礎設施條件,通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鄉村真正振興起來。(肖靜芳)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核桃 大理 脫貧 民族團結 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