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山東省青島市政協為“藍色青島”建言獻策
人民政協報記者陳小艷 代桂云
“在海洋這個領域,我們要有家國情懷,負有責無旁貸的責任。”日前召開的青島市政協常委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吳立新受邀作了一次“特別發言”,他就青島如何打造“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精彩觀點。言者激情滿懷,聽者全神貫注。在這一刻,委員們對因海而生、向海而強的海洋強國戰略,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
在當天的常委會議上,27位委員圍繞“打造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主題,進行了口頭和書面發言,為“藍色青島”建言獻策。當天下午,市政協特邀界的十余位政協委員還走進青島藍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現場感受海洋科技發展的脈動。
青島是我國海洋科技的發源地和繁榮地。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在這一國家戰略中,青島舉足輕重。青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全市“十三五”規劃提出,把青島建設成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
在青島市政協委員、藍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岳國峰心中,藍谷的發展與中國夢的實現有著直接的關聯。這種關聯不是空想,藍谷已進入國家戰略布局:“建設青島藍谷等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推進青島藍谷建設”,被分別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藍谷被寄予了支撐海洋強國戰略的厚望與重托。“藍谷設立之初的定位,是在海洋強國方面為國家做事,做國家想做的事。”這是藍谷管理局黨委書記、即墨區委書記張軍常說的一句話。
設立4年來,藍谷不負使命。截至目前,藍谷累計引進高端創新創業項目280余個,包括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和深海基地在內的“國字號”科研平臺17個,高等院校22所。作為我國最早開展海洋監測技術研究機構的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整建制遷入藍谷;中國可燃冰基地、中國大洋樣品館已確定落戶藍谷。
在國家深海基地,委員們見到了大名鼎鼎的“蛟龍號”。“蛟龍號”下潛突破7000米,標志著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也標志著中國海底載人科學研究和資源勘探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會上,李志鵬等委員提出,在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中,青島應強化擔當意識,在海洋科技前沿、資源開發與保護、管理制度創新等方面積極創新,爭創全國海洋經濟領軍城市。林永文、陳立波、薄濤、齊繼光等委員,從海洋產業、港口經濟、海洋生態、陸海統籌等方面提出多條意見建議。
“很震撼。”張輝委員說,雖然住在海邊,但對海洋的認識很少,上午的會議和下午的視察,改變了自己對海洋的認識。對于藍谷的發展,于鵬委員建議優化調整一帶三區空間構成,強化藍谷國際海洋科技城的定位,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打造國內首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品牌。王靜委員建議,依托國家“海絲路”建設、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及海洋國家實驗室、深海基地等平臺,加快科技孵化和創新,讓藍谷成為全國藍色經濟高地。
“青島因海而生、依海而建、用海而興、向海而強。”市政協主席楊軍認為,從建制伊始,依托海洋發展形成的海港、海產、海商、海游等鮮明的海洋城市特色,是青島最大的本土優勢。他要求全市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充分發揮政協獨特的優勢,助力青島海洋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引導和鼓勵從事海洋科研和實業的政協委員,積極投身“智慧海洋”建設的實踐;主動為實施“海洋+”行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為打造“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貢獻政協的智慧和力量。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海洋 藍谷 青島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