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把威脅城市安全的“灰犀牛”關進籠子
公共安全,猶如陽光和空氣,人們或許“受益而不覺”,但絕對“失之則難存”。統觀種種事故,其中縱有“黑天鵝”的蹤跡,卻也不乏“灰犀牛”的身影。筑牢安全底線,發揚擔當精神,必須要把隱患當事故對待,下大力氣整治一批突出問題,倒逼安全隱患突出的低端業態疏解騰退,真正把威脅城市安全的“灰犀牛”關進籠子。
大興“11·18”火災事故教訓極為慘痛,給北京公共安全工作敲響了一記警鐘。當前,全市正在開展為期40天的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要求做到逐村、逐院、逐企業地毯式排查,對安全隱患零容忍、出重拳,做到排查見底、清理徹底、整改一抓到底,對“三合一”違法經營要立即關停,各類違建拆除要進行到底。如此嚴厲的“到底”要求,彰顯出本市向安全隱患開戰的堅定決心。
安全高于一切。公共安全,猶如陽光和空氣,人們或許“受益而不覺”,但絕對“失之則難存”。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城市,安全都必須居于價值序列中的首要位置,因為只有安全“萬無一失”才可能談及其余,否則就是“一失萬無”。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風險集中的時代。如今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在濃縮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必然集中面臨著這一進程中的風險。面對復雜多元的安全考題,我們不遺余力建立安全體系、完善法律法規,都是為了給高速發展的時代系上“安全帶”。
但良好的安全愿景,卻時常會被不期而遇的事故“猛擊一掌”。統觀種種事故,其中縱有“黑天鵝”的蹤跡,卻也不乏“灰犀牛”的身影。很多時候,正是那些人們熟視無睹的風險,最終誘發危機。比如思想盲區,把事故當故事聽、總以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觀念上的麻痹大意,導致悲劇重復上演;比如管理盲區,監管工作一時松懈、開了“綠燈”,流程中的薄弱環節,為事故埋下禍根;比如執行盲區,把安全章程掛在墻上、敷衍了事,執行上的“形式主義”,往往釀成大禍……工業安全領域有一則著名的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當安全盲區帶來的毫厘之差不斷累積、層層加深,逐漸消解安全防線,不堪設想的后果就會出現。
有人說,事故是安全工作最無情的驗收員。安全事故的發生,表明如上盲區在城市運行中仍或多或少存在,絲毫不能掉以輕心、心存僥幸。仔細分析這些事故發生地,或是集生產經營、倉儲、居住等于一體,安全條件堪憂,或是低端業態集聚、私搭亂建林立,或是人口分布密集、管理相對粗放……它們本身既是巨大的安全隱患,也往往是城市安全的薄弱之處、盲區所在。一段時間以來,北京積極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內容包括拆除違法建設、疏解區域性專門市場、地下空間和群租房整治等等,行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排查安全隱患、堵住監管漏洞,現在看來,疏解整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必須無盲區、無死角、全覆蓋繼續深入推進。
“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筑牢安全防線的動作每快一步,發生事故的概率就少一分。“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與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為一體兩面,皆指向更加安全、和諧、宜居的城市生活。以兩項行動為契機,加大力度、堅決整改,關口前移、壓實責任,在消除安全隱患、守護百姓平安的同時,必將助力城市的轉型升級,加速邁向和諧宜居之都。可以想見,在推進工程的過程中,必然面臨許多“難啃的硬骨頭”,遭遇比靈魂還難觸動的利益糾葛。但是生命至上,安全之責重于泰山,在風險面前,一刻也不能等,半步也不能慢,絲毫也不能松。筑牢安全底線,發揚擔當精神,必須要把隱患當事故對待,下大力氣整治一批突出問題,倒逼安全隱患突出的低端業態疏解騰退,真正把妨礙城市安全的“灰犀牛”關進籠子。
德國思想家烏爾里貝克認為:人類正處在一個高風險的社會,我們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安全風險無處不在,每一個環節的失守,每一份責任的放松,無疑都會給危險的下墜一個加速度。安全警鐘,必須時時響在耳畔;安全意識,必須深植于每個人的腦海中、滲透到城市運行的各個環節。只有從每個細微之處著手,將安全隱患扼殺于萌芽狀態,“風險社會”才不會成為城市發展之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安全 城市 事故 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