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優化東北營商環境關鍵在“人”
這幾年,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嚴峻挑戰很多,圍繞東北振興的話題,國內專家學者的分析汗牛充棟,開出的藥方也是千差萬別。但是,包括東北地區的官方在內,大家基本有一個共識,就是東北地區整體營商環境欠佳。正因如此,毛振華的“雪地陳情”雖然還有待進一步核實,但卻迅速引起社會共鳴。優化營商環境的老話題,也再次成為振興東北的新熱點。
應該說,“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已經是全國上下的共識,優化營商環境的道理都懂,包括黑龍江省在內的東北地區各級政府也都在下大力氣推動轄區內的營商環境改善。但為何還有類似“亞布力事件”發生呢?筆者認為,營商環境在很多時候只是一個軟指標,優化營商環境關鍵在于優化“人”,尤其是要以負面清單等強有力的措施把軟指標細化成責任到“人”的硬約束。
優化營商環境是我國各級政府的共識。去年,曾在短短一周時間內,李克強總理接連三次提到一個詞組:“優化營商環境”。在2017年6月13日召開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總理加重語氣對與會人員說:“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
為什么總理一再說“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呢?這是因為我國營商環境雖然有很大進步,但我國營商環境排名不僅落后于發達經濟體,也落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可以說,營商環境已成為當前區域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總理將營商環境直接聯系起來,用心良苦。
研究發現,好的營商環境實實在在能提升生產力。世界銀行2012年發布的“在更透明的世界里營商”報告表明,良好的營商治理環境使開辦企業需要的時間減少10天,就會使投資率增長0.3個百分點,GDP的增長率增加0.36%。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經濟發達的省份,往往都是營商環境好的地區,如浙江、廣東等。相反,差的營商環境必然影響到社會生產力。這也是“雪地陳情”引發廣泛輿論關注的一個重要背景。
其實,東北地區各級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這一問題上并非認識不足,而是基本做到了直面問題,出臺了不少政策,并不乏刮骨療傷的勇氣與實實在在的舉措。翻開2017年東北三省政府工作報告,優化“發展環境”成為高頻詞匯。2017年以來,東北三省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檢索媒體相關報道,黑龍江省成立了全國首家省政府企業投訴辦理機構,已處理解決了一大批涉及政府部門違約失信、不當干預、“三指定”等違規違法問題;2016年底遼寧省通過《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并將2017年定為營商環境建設年;為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辦事難”等問題,吉林省2017年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若干措施》,制訂25條舉措,優化營商環境。
但類似亞布力事件并非完全孤立的個案,也不單單是存在于東北地區,問題出在哪里呢?
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在于,營商環境屬于投資軟環境范疇,是一個地區的軟實力,更多時候只是一個軟性指標,說起來都是至關重要、高度重視,但一到實際工作時卻很容易被化為無形,具體到政府官員來說,營商環境不如實實在在的GDP等政績那樣看得見、摸得著,更容易被忽略被輕視。
同時,營商環境牽涉到的環節、部門和人員又很多、很復雜,甚至連投資地的民風民俗、普通農民都是營商環境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換句話來說,破壞營商環境的“風險點”很多,而約束力卻不強。而一旦某一個環節、某一個人出了問題,都是企業家實實在在的“痛點”,一個個小“痛點”就會聚集成“雪地陳情”。
因此,各級地方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時,就是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所倡導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保護企業家精神”落地,以恪守契約精神、法治精神為核心出發點,制定出圍繞企業投資、營運過程中的產權、經營權等全過程的具體的、細化可操作的保護舉措,尤其是要列出負面清單、出臺操作性強的責任追究制度。緊緊抓住問題背后的“人”的因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少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軟指標變成一系列的硬約束并非一日之功,工作量很大、很細,“亞布力事件”的輿情很快就會過去,但改善營商環境卻需要守正篤實,久久為功。黑龍江省第一時間派出調查組到亞布力展開調查,希望調查結果能還原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以此為契機,構建一套有效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盤和林 作者系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首席經濟學家)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環境 營商 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