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讀原創 讀原創
孫維代表:要“找到青年、看見作品、保障權益” 讓藝術青年不再“漂”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廣播電視臺播音部主任孫維。本人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 李川)“讓青年找得到、讓作品被看見、讓權益有保障,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培育吸納更多的優秀藝術人才,我建議從這三個方面優化流動藝術青年的職業發展環境。”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廣播電視臺播音部主任孫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全國青聯常委,孫維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青少年發展和青少年權益維護問題,繼往年相繼關注大學生可持續性創業、青年電商創業等方面后,今年,孫維又帶來了優化流動藝術青年職業發展環境的建議。
在孫維看來,隨著近年來青年群體日益分化、青年從業方式更加多元化,許多熱愛藝術的青年選擇將藝術創作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畢生追求。而由于大城市才有相對豐富的藝術資源和發展空間,這些青年從全國各地聚集到北京、上海等地,成為流動的藝術青年。經過多年發展,這一群體快速壯大,已經成為當前文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
孫維在調查中發現,眾多處于漂泊狀態的藝術青年“隨藝而居”“隨工居”的生存模式特點鮮明,創作于個人畫室、穿梭于劇場、獻唱于各大酒吧、奔波于劇組、跟隨各類演出團體成為生活常態。所謂的“漂”字濃縮了藝術青年的來源、身份現實生存困境等重要表征,同時也濃縮了轉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追求快速成功的欲望。
對于目前藝術青年職業發展狀況中存在的問題,孫維指出,“一是工作、收入不穩定。由于專業特殊性,大部分藝術青年只能選擇自由職業。藝術青年既要創作又要考慮生存問題,很多人迫于生活和家庭壓力而放棄創作,即使堅持也很難熬過最初3至5年不被市場認可的真空期。”
“二是職業發展平臺少。現有的基金會、展覽、賽事等資源較為有限,并且因商業、市場規則左右,多數只愿意向已經成功的藝術家集中。大部分藝術青年處于成長初期,其作品缺少進入市場的‘敲門磚’。”
“三是權益時常受侵害。藝術青年多徘徊于組織、體制之外,他們與文化企業屬于雇傭關系,只有三分之一簽訂了勞動合同,經常遇到拖欠工資、不上保險的情況。在一些藝術聚集區,藝術青年的作品被盜用或受到不正當商業利用等侵犯知識產權的事件經常發生,由于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和維權渠道,往往無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孫維認為,從事藝術最難走、最煎熬的是起步時期。如果缺少可持續、公益性的藝術資源、生存資本,藝術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會承擔很大壓力。
為此,為優化流動藝術青年的職業發展環境,孫維經過深入調研,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讓青年‘找得到’。藝術青年大多呈現區域聚集趨勢,比如在北京從事美術創作、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的藝術青年約有84萬人,其中62%集中在通州區宋莊、朝陽區798、懷柔區中影基地等區域。建議文化部、中國文聯等可在這些藝術青年聚集的地區成立行業協會,鼓勵發展相關社會組織,加強與基層藝術青年的聯系,普及宣傳相關政策,提供交流平臺,為他們搭建能力提升、職業發展、社會融入等服務平臺。”
“二是讓作品‘被看見’。以落實《文化部“十三五”時期藝術創作規劃》為契機,為優秀的青年藝術作品提供更廣闊的舞臺。設立面向藝術青年的基金會、賽事、展覽等,建立公平公正的評選機制,廣泛吸收優秀作品,擴大青年作品的獲獎機會。發揮重大藝術活動的示范作用,為優秀作品的演出、展示搭建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展‘文化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公益性演出活動時,有意識地向基層藝術青年傾斜,為其作品進入社區、校園創造更多機會。”
“三是讓權益‘有保障’。積極推進戶籍、社會保障、職稱評定、人才培養使用、公租房制度等與藝術青年利益相關的政策改革和制度設計,為其提供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規范藝術創作相關的知識產權,進一步明確標準,暢通維權渠道,營造尊重原創的良好風氣。”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