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清河制售假羊絨:地標產品需倍加珍惜
今年2月底至3月上旬,新京報記者在河北清河縣東高莊村及周邊多村調查發現,一些羊絨生產廠家存在“以次充好”、“虛標羊絨含量”等造假行為。在這些廠家手里,羊毛甚至兔毛、兔絨經過洗滌等工序后,搖身成為“純羊絨”。所謂的羊絨含量標簽更是“愛寫多少寫多少”。記者在淘寶、天貓3家賣羊絨衫的店鋪分別購買了“100%羊絨”的衣服送檢,結果一件羊絨衫的主要成分為羊毛,一件羊絨僅占三成,另有一件甚至未檢出羊絨含量。
這次調查顯示,河北清河縣生產的一些“純羊絨”制品,從代理、制作、生產,再到銷售等多個環節,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一些人制假售假,幾乎無所顧忌,令人觸目驚心。
制假售假的過程,出現大量無視商業倫理、法度,損害消費者經濟利益的行為,其中更是出現污染環境、違規使用化學制劑等棘手的公共安全問題。
更值得憂慮的是,這次河北清河縣曝光的制假售假現象,并非“獨此一家”。此前,新京報曝光的“東阿縣多家阿膠廠家用牛皮下腳料甚至騾馬皮做原料來做阿膠”一事,幾乎與清河這次曝光的現象如出一轍。同樣是知名地標性產品,同樣是當地支柱產業,卻一樣遭遇監管松散、標準喪失等嚴重問題。
而且,從眼下媒體的報道來看,此類現象,無論從違規的人數還是產品的數量,都絕難歸為短時間內發生的“極少數個案”。所以,或許更值得詰問的是,面對消費者、媒體的投訴、非議,以及相關機構的層層監管,此類“制假售假一條龍”的現象為何屢禁不止?
尤其難以理解的是,網購興起之后,一些地標性的產品,往往也在網絡的大潮里迅速成長為全國性的知名產品。一般來說,在規模和名氣迅速崛起之際,往往也會倒逼生產者和銷售商自我嚴格要求,逐步邁向現代化的生產銷售體系。但現實,顯然要復雜得多。
就拿河北清河縣羊絨生產而言,針對羊絨制品生產和銷售的問題,當地早前就曾經采取過一些應對措施。比如,2017年3月14日,百余家網店公開承諾“開誠信網店,做誠信網商”,確保產品質量,抵制假冒偽劣。可事實證明,當地的網商不僅存在以次充好的問題,更是出現刷單、惡性競爭、隨意定價等違反網購交易原則的行為。
制假售假屢禁不止,與當地無序的生產銷售環境、工藝生產缺乏精進、成本低廉,以及消費者認知產品的信息不對稱,都有一定關系。但從根子上說,監管滯后,生產和銷售者無視現代商業規則和倫理,依然是當前最需緊迫解決的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在監督報道過程中還發現,一些網絡平臺,沒有負起應有的打擊售假行為的責任,反而與當地暗通款曲,這種行為實在令人汗顏。
要建立一個地標性的產品,樹立品牌價值,產生規模效益,可能需要付出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但毀掉它卻可能只在旦夕之間。按理說,面對地方的支柱產業,無論是當地監管機構還是相關從業者,理應倍加珍惜才對。好在值得肯定的是,針對新京報的報道,當地縣委縣政府表示高度重視,將對報道中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全面排查。我們也希望,當地能有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為,及時剎住部分廠商制假售假的歪風。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羊絨 產品 地標 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