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大病兜底需考慮“福利風險”
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兜底工作是扶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但近日記者調研發現,個別并不充分具備條件的地方,“超能力”實施救助政策。過度兜底導致怪相頻出,貧困患者住院“賴床”不走、小病大治,兒女想辦法與父母脫離關系,甩包袱給政府……(6月11日《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健康扶貧工作,不斷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機制,各地有效拓展了大病集中救治病種范圍,提高了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報銷水平,降低了貧困人口的看病負擔,很多貧困患者從中受益。但從記者的調研發現,現實情況并不盡如政策設計的初衷,須引起重視。
在少數地方,基層對大病病種沒有統一的認定,大幅增加大病兜底病種實施救助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病兜底兜得沒了底線,會引發一定程度的“福利風險”,和健康扶貧政策有所違背。
個別地方的兜底政策“關懷過度”,已經暴露出問題。比如去年,某地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患者啟動了“住院補貼制度”,貧困戶根據住院等級不同,享受每天50元~200元不等的補貼。政府用心良苦,極少數貧困戶一算賬住院不花錢,能省下電錢、煤錢,還管吃的,導致住進去拖延不走。這種“大病兜底”政策可能需重新審視。政策執行走樣變形,有違初衷,不僅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公序良俗,還會讓其他非建檔立卡的住院患者有看法。
更關鍵的問題是,過度兜底有可能導致醫保基金面臨風險,讓本來財政就很困難的貧困縣“壓力山大”,且這碗“福利飯”不可持續。
兜底,而不是全包,貧困患者看病就醫,政府要做好“精算”工作,除了用好醫保資金、民政救助資金等外,還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進行幫扶,讓貧困患者生病不慌,有所依靠,才能減少“福利風險”。大病兜底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不僅需要盡力而為,更需要量力而行。不然,好心也會辦壞事。要積極因地制宜,對癥下藥,盡快研究形成符合實際、可操作、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切實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張國棟)
編輯:趙彥
關鍵詞:大病兜底 福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