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朱亮高:彰顯民族復興的定力、活力與合力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校務委員、第三分校校長 朱亮高
文化自信作為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脈絡,貫穿于40年改革開放的壯麗歷程之中。文化自信是一種信仰構建、文化傳承和黨性實踐,在理念、實踐和戰略上生動演繹著宏大敘事,并反哺于改革開放的時代進程。
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有機結合
改革開放影響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并對世界釋放出正面力量和深遠影響。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創造等為特征的文化自信是改革開放的先導,改革開放又進一步催生了新的文化自信,二者良性互動、互為驅動,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思想基礎。
一方面,改革開放凝聚民族偉力。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無論是港澳臺同胞還是海外僑胞,改革開放已然成為一個全民共識、民族共識,真正獲得了思想認同、情感趨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億萬民眾充滿自豪、齊心協力,在賡續民族血脈中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把這個“最大公約數”找出來了,我們就能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托舉偉大復興。通過改革開放這個寬闊平臺,中國架起了與世界交往交融的橋梁。從政黨主張到國家行動,從“重要法寶”到“強大動力”,改革持續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積聚意義之深,前所未有。中國特色的、以政治自主性為保障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的認同。
有海外報紙評論,環顧當今世界,各國都在改革,尤其是深陷債務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停滯泥潭的西方各國。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由此,這種共識和認同,滋養著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并取得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價值。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量、科學社會主義的無限魅力,愈發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說服力最直接、最有力的鮮明符號和時代表達。
改革開放所標注的文化自信元素、符號、注解乃至張力,超越文化概念本身和一般的經濟范疇,升華為中華民族高度自覺的定力、活力與合力。它不斷提升中國共產黨人內在的政治文化建設能力,深化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的有機結合,并將對全球政黨治理、國家治理、政治經濟格局產生積極影響。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對種種挑戰,我們必須選擇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而不是閉關自守、自我禁錮。
一是全球性矛盾和問題此消彼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總體增長乏力,發展鴻溝依舊存在,貿易保護主義、霸凌主義抬頭,和平問題、發展問題、治理問題日益復雜多變。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共同挑戰。
二是歷史性矛盾和問題盤根錯節。近代中國社會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封建主義殘余思想仍不時侵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同時,隨著國門越開越大,西方外來腐朽思想如蠅撲窗,時時侵擾,需要時時警惕。
三是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叢生難解。在快速發展中,污染痼疾、產業倒掛、供需失衡、社會分配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特別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有待解決……
四是多元性矛盾和問題跌宕起伏。伴隨“互聯網+”的興起,新的組織形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形態,乃至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新關系、新形態、新事物顯現,正在塑造新的組織結構和社會格局。由此,社會處于同質性與異質性互動的狀態,突出表現為價值取向、利益主體等加速分化和走向多元。
在多種思潮交替影響的環境條件下,我們尤其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用好文化自信,推進改革開放,破解發展難題。要始終不忘本來,堅持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要吸收外來,以海納百川、兼濟天下的胸懷吸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要面向未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彰顯文化自信的根本要義之所在。
與其他文明平等對話和互鑒
改革開放走到今天,面對異常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紛至沓來的挑戰和問題,我們必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聚精會神、步調一致,以更奮斗的姿態、更科學的理念、更先進的方法、更扎實的功力,做到“臨大事而不亂,臨厲害之際不失故常”,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舵改革方向,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要謀定而動。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由問題倒逼出來的,又是在攻克問題碉堡中豪邁前進的。實踐證明,只要緊緊依靠改革,堅決破除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必將激發億萬人民群眾中蘊藏的無限創造活力。
要文明互鑒。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進程。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敞開大門搞建設,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積極推動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同外部世界的互動持續加深。
進入新時代,中國理念、中國價值、中國主張、中國方案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特別是,“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等一系列新方略精彩紛呈,是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需要,也是中國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化解戰略壓力、積極謀劃世界事務的需要,更是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平等對話、增進交流互鑒的需要。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中國 文化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