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產科醫生馬彥彥:63歲不下手術臺 她接生了上萬新生兒

2018年09月18日 10:33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編者按:每一位基層醫生都有一段獨特的成長經歷,他們中很多人憑借樸實的醫德醫風,在為老百姓身體健康保駕護航的工作中默默地奉獻著。在他們身邊,一個個感人的醫患故事往往于不經意間發生。故事說大不大,誕生于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瞬間,但它們所承載的意義卻遠遠超越了故事本身……

對此,人民健康特別推出“最美基層好醫生”系列報道,通過記者的所見所聞,講述基層醫護人員在醫療工作中的喜怒哀樂和人生感悟,從而將更加真實、豐滿、富有人情味的醫務人員形象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讓公眾更加了解醫生、尊重醫生,同時也在醫務工作者群體中進一步弘揚良好的醫德風尚。愿醫患之間搭建起理解與信任的橋梁,向全社會傳遞人文關懷正能量。

深夜,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的手術室中,產科主任馬彥彥剛剛做完一臺情況危險的分娩手術,母子平安,新生兒順利降生。

如同影視劇中時常上演的,這種連夜搶救的情況在她的工作中并不少見。一天晚上,剛剛入睡的馬彥彥被一陣局促的電話鈴聲吵醒:“馬主任快來,30床產婦突發大出血,血壓下降,情況緊急。!”

手術中,產婦出現了罕見的DIC(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大出血,這是一種嚴重影響孕產婦生命的并發癥,起病快且發展迅速,且尚沒有統一確定的治療方案,一時間情況十分危急。幾乎連續搶救了70多個小時后,病人終于被救活。危機解除,走出手術室的馬彥彥還覺得很精神,但一下樓梯時,卻發現腿抖得碰不著臺階,就像剛爬完泰山一般。

其實,在平日的工作里,馬彥彥總是一副容光煥發、雷厲風行的樣子,令人難以想象,今年的她已經63歲,是醫院里的延長聘用醫生。從醫40年來,她迎接了上萬個新生兒的誕生,至今堅持在一線的手術臺上。

MAIN201809180901000189756175730

馬彥彥正在為待產婦檢查

大膽嘗試新式分娩 痛患者之痛

都說女性生產時的強烈痛感可以達到十級疼痛,看著許多病人都在順產到一半時因為疼痛難忍而選擇臨時改為剖宮產,馬彥彥的心里很著急:“與自然分娩相比,剖宮產對嬰幼兒和產婦的健康影響都很大,而且,剖宮產不僅有手術的風險,還有術后的合并癥,以及再次妊娠的風險。隨著剖宮產增多,子宮破裂、胎盤植入、前置胎盤等問題都突顯了。”

多年來,我國的剖宮產率在國際上“出了名”的高。2010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醫學權威雜期刊《柳葉刀》發布報告:中國剖宮產率高達46.2%,為世界第一,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上限15%的3倍以上。

但實際上,“剖宮產其實是解決難產和搶救產婦及胎兒生命的不得已才為之的措施,并不是分娩的捷徑。但公眾存在錯誤認識,以為剖宮產就安全了。”馬彥彥說。

為了讓更多媽媽能夠通過自然順產的健康方式與寶寶相見,她開始嘗試能夠有效緩解生產疼痛的水中分娩。為此,馬彥彥到外院參觀學習,并在2005年成功地進行了北京的第一例水中分娩手術。“當時那位產婦32歲,產程約八小時。一般,初產婦的產程經歷十六七個小時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而她作為并不年輕的初產婦,可以說分娩過程比較順利、輕松。”而當時產婦的丈夫也一直陪伴在身邊,還成為了爸爸為新生兒親自剪斷臍帶的北京首例。

MAIN201809180857000126407078489

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第一例水中分娩成功

從此,水中分娩在北京打開了先例。一天,馬彥彥收到了一條短信,來自一位曾經在玉泉醫院水中分娩的產婦。短信里說,自己生了第二個孩子,與第一胎水中分娩相比,她覺得疼痛難忍。“生第三胎時,我一定要再來找馬主任做水中分娩!”

受到鼓舞后,馬彥彥更決心要把自然分娩推廣下去。后來又在玉泉醫院嘗試并推行了非藥物鎮痛分娩、導樂師陪待產的新式導樂分娩。通過導樂分娩,越來越多的產婦可以不用依賴剖宮產生產,還在分娩中安全有效地減輕了疼痛、縮短了產程。

“這是一種世界領先的非藥物分娩鎮痛技術,其鎮痛效果確切、顯著,起效時間快,能將10級劇烈產痛迅速降至產婦可以忍受的輕微疼痛,且持續鎮痛達6小時以上,可以滿足整個產程需要,最重要的是,它對母嬰都是安全的。”說著,馬彥彥欣慰地笑了,臉上充滿了驕傲與滿足。2014年,玉泉醫院也被評為“北京市剖宮產率下降幅度最大的醫院”。

學術與臨床緊密結合 醫者要終身學習

手術、坐診、查房、值班……醫院忙碌的工作之外,馬彥彥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那便是學術研究。

近幾年來,我國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對產科的臨床工作而言,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與挑戰。“因為我們國家的二胎生育間隔非常長,高齡產婦很多,所以就會繼發好多內科、外科的各種合并癥,孕產婦的死亡率、新生兒的死亡率都會上升。”

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彥彥開始研究產程中的入量管理問題,也就是產婦在自然分娩過程中應該吃什么、喝什么以及喝多少的問題。“因為分娩是孕婦體力耐受與經受疼痛甚至痛苦的過程,需要不斷保持能量與精神情感支持。”馬彥彥看到,解決了正常產程中入量管理問題,便可以減少產程延長,減少子宮收縮乏力,還可降低剖宮產率。

在馬彥彥與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副會長龐汝彥的主持下,研究課題在包括北京、浙江、山西等全國十大醫療單位調研展開,并在去年剛剛完成。研究的成果得出,在產程中產婦可以通過特定方法飲用運動型飲料,便能夠滿足生產的能量需要。這樣一來,減少了產婦不進食能量不足、產程慢,亂進食引起嘔吐、出現尿酮體等種種問題。

不僅如此,剖宮產率也因此大大降低。“原來在正常產程中轉剖宮產很常見,現在有了精準的入量管理,我們的課題中轉剖宮產率是3.7%,也就是100個產婦里只有3、4個人轉剖宮產,這是很好的成績。”說起這項研究,馬彥彥高興極了!“要當一個好大夫,勢必要有學術,但是一定不是純學術,而要和臨床緊密結合,病人需要,我們就解決什么。”

63歲不下手術臺 保證病人安危第一

每天早上8點,馬彥彥便穿著整齊地出現了在會議室,這是玉泉產科特有的規矩,十幾位醫生與護士共同匯報、討論所有病患的情況,接著便是查病房、接門診,時間非常緊湊。

這天坐診時,一個10歲的小男孩推門走了進來,叫道:“馬主任好!”馬彥彥抬頭發現,自己好像并不認識,直到看到跟在男孩身后的母親才知道,原來,這是自己多年前一次手術的病人,如今有了二胎后再次找到了她。“他特別想見馬主任,說一定要見見當年第一個把我抱出來的人。”孩子的母親在一旁說道。

MAIN201809180901000413650075655

10年前接生的男孩前來醫院探望馬彥彥

2004年,49歲的馬彥彥從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調任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產科主任。那時的玉泉產科規模還很小,儲血等許多功能尚不具備,一個月只收20多位產婦。馬彥彥上任后的第二年,玉泉醫院建立了婦產中心,接著又由二級產科上升為三級產科。十幾年過去,如今的玉泉產科已連續多年保持北京石景山區的分娩率第一。

做一名產科醫生,最辛苦的莫過于短則幾小時,長則數十個小時的分娩手術,產婦痛苦不已,醫生也時刻不可懈怠。而年過半百的馬彥彥有時會帶病堅持,因為長期在手術臺上彎腰工作的她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膨出加椎管狹窄,發病時便腰疼得厲害。

但只要一站上手術臺,她就會想象自己是一個身處戰場的指揮官,要求自己靜下心來,全神貫注。“我常問自己,你能不能做到,一輩子的每一臺手術,都像上第一臺手術那樣認真?”馬彥彥說。

在保證病人安危第一的同時,馬彥彥還習慣于盡可能地壓縮手術的時間。“手術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讓病人在手術臺上少待十分鐘、五分鐘,他就能恢復得更快一些,我們不應該在麻醉狀態下隨意延長,更沒有理由在手術臺上拖沓。”她的理念就是,能少一分鐘,決不多一分鐘。

“究竟什么叫手術?”在給學生講課時,馬彥彥常常會提出這個問題。而她心中也有著自己的答案。“手術是一種解決病人痛苦的醫學手段,但也遠不止于此。手術就是藝術。如果把手術工具比作畫筆和顏料,為什么有的醫生能成為藝術大師,而有的卻只是普通畫家呢?區別在哪里?”馬彥彥說,“既然是藝術,就要潛心研究,要特別熱愛。畫家和歌唱家沒有一天不練功,想成為好醫生,手就不能停。”

今年,63歲的馬彥彥逐漸步入退休,但她至今仍能想起大學畢業那年,自己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報道分配的第一天,主任問:“別人都寫三個志愿,你怎么只填了婦產科一個啊?”馬彥彥堅定地回答:“因為我喜歡做手術,在大學學習期間唯一想做的就是婦產科大夫。”

如今,整整四十年過去了,39歲便成為三甲醫院的產科主任,又在50歲主動調任到清華大學附屬的二級醫院,幫助基層發展產科建設的她,可以自豪地對當年的自己說一聲,我已經完成心愿,成為了一名合格的產科醫生。(尹莉娜)

編輯:趙彥

關鍵詞:產科醫生 馬彥彥 接生 新生兒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女人的午夜天堂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Aⅴ免费午夜视频 | 亚洲精品一本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