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貧困地區看病難怎么破?醫保配套,互聯網診療更有底!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是當下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不過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互聯網+醫療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意見,推動各地探索改善患者就醫流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與效率;8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件,明確“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方向成為下半年重點工作;而最新消息是,國家醫療保障局明確要在有條件的貧困地區,重點探索將互聯網診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交通不便、位置偏遠,貧困地區看病難怎么破?貧困地區上網,醫療資源下沉,互聯網診療入醫保,條件是否具備?到底怎么推?10月31日晚,《央視財經評論》邀請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張啟明以及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做客演播室,深入解析。
互聯網診療入醫保為何貧困地區先行?
張啟明:互聯網診療入醫保是精準扶貧的具體體現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張啟明:對貧困地區民眾來說,看病難、看病貴是可以想象的。借助互聯網診療的手段為他們提供服務,應該說是一種成本經濟、同時也最精準的幫扶方式。以四川為例,不僅人口眾多,區域也非常遼闊,很多群眾就醫都是去縣醫院甚至鄉醫院,離省會成都距離遙遠,互聯網診療顯然會極大降低他們獲取優質醫療資源的成本,而將它納入醫保,無疑能增加群眾接受這種診療方式的動力。
王冠:用技術紅利+制度紅利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技術紅利就是互聯+,制度紅利在于要讓互聯網診療進醫保。這個實際上對醫保來說是巨大的探索,比如遠程醫療到底如何計費、如何調動積極性?這不僅是醫療領域的問題,實際上是教育文化等眾多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所以如果互聯網+如果能夠不斷延伸覆蓋,那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張啟明:互聯網診療會大幅提高患者的主動健康意識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張啟明:過去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對疾病預防或主動干預的意識比較弱。但現在人們完全能夠借助互聯網,借助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充分為自己服務。改變過去只有得了病之后再去求醫的做法,當身體覺得不舒服就迅速通過互聯網診療獲取相關的干預預防知識。這種主動健康意識的提高,對人們來說更加重要。
貧困地區上網診療有多難?
王冠:可覆蓋可計費可監管如何定價是關鍵
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覆蓋首先是互聯網技術,涉及互聯網信號的覆蓋、設備的覆蓋,這是硬件投入,因為本身就是貧困地區,財政相對薄弱,錢誰出?另外,以遠程醫療為例,比如對接大醫院的專家,相當于掛了專家號,那這種服務費如何量化?收少了可能大夫沒動力,收多了困難群眾花不起;還有可監管,醫保是全國民眾的保命錢和救命錢,如何定價是關鍵?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互聯網診療入醫保難在哪?
王冠:除了硬件投入更要加強制度建設
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舉個例子,北京大醫院的醫生真的是很忙,工作的時候顧不上吃飯的情況很常見,工作壓力也很大,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優質的三甲醫院,甚至全國全省最好的醫院加入到互聯網診療、或者說分級診療之中,怎么算績效工資?還有,分級診療之后看好了當然好,沒看好,遠程大夫和當地大夫的責任怎么劃分?這確實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有待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予以考量,并提供制度性解決方案。
張啟明:互聯網診療入醫保不能一蹴而就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張啟明:醫改是世界性難題,包括醫保目前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是考量了各方面的條件基礎,反復權衡打磨試點而來的。既往的醫學很多情況下更多關心的是疾病,得了病之后如何去正確診斷?但現在情況在發生變化,世衛組織一份報告曾經說過,醫學未來的重點應該是從疾病醫學轉向健康醫學,互聯網診療為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以更小成本、實現更充分利用創造了條件,相應地也會帶來更多的診斷、治療服務,這些服務如何合理定價,還有以前就存在的跨省跨區域的異地就醫在線醫保結算系統如何實施,這都是難點,需要花時間解決。
王冠:互聯網診療未來具備廣闊的應用空間
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根據機構的數據,2017年全國門診量達到70億次,其中有六成是復診的,有三成是開藥的,這個數據很直觀。如果通過遠程技術,可能很大一部分患者都不用進入到醫院的空間之內。所以從目前的試點也好,探路也好,都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因為未來的應用空間真的很大。
編輯:趙彥
關鍵詞:貧困地區 看病難 醫保配套 互聯網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