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沈遲:處理好城市與低碳發展的關系
作者: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 遲
低碳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類產業,更是一種行動。除了倡導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節省能源并實現系統層面的低碳發展,需要得到更大的關注。
城市與低碳發展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是城市空間利用模式與低碳發展。城市空間的利用模式主要包括空間的密度和功能混合度。密度是最為常見和重要的指標,可以呈現為人口密度或就業密度。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密度與人均碳排放之間均表現出明顯的負相關,當城市密度提高的時候,人均能耗和碳排放就會降低。城市密度的增加能有效降低人均汽車使用率,從而減少燃料消耗和相應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需通過鼓勵近距離的就業、購物、休閑設施混合配置,才能顯著降低機動出行需求,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二是城市空間形態與低碳發展。城市空間形態對碳排放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城市空間的連續度和中心離散度上。連續的城市空間有助于提高各種城市活動之間的可達性,從而降低出行距離并控制碳排放。如果城市用地的開發建設呈現分散式蔓延趨勢,甚至是蛙跳式或飛地式的形態,則不利于低碳目標的實現。國內很多新城新區采取的跨越式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很多本不必要的交通出行,增加了額外的碳排放。而多中心的城市形態不僅能夠降低出行距離,還可以使出行更加均衡,減少向中心過度集聚所造成的交通擁堵。同時還能緩解單中心模式過度集聚所造成的強熱島效應,減少制冷所需的能源消耗。
三是城市交通模式與低碳發展。低碳城市目標下的交通模式應以步行導向發展,優于自行車導向發展,優于公共交通導向發展,優于小汽車導向發展。區域層面上應采用“軌道或區域公共交通導向的走廊式發展模式”,且強調區域公交網絡與區域空間布局模式相適應。在市區層面上應考慮步行系統的可達性,步行范圍內能夠獲取便利的公共交通、就業和服務機會的居民或者社區的比例,將直接影響該地區居民對于小汽車的依賴程度。在社區道路體系中,也應當遵循步行友好的原則,鼓勵非機動車出行,盡可能避免大馬路和大街區的開發模式,提倡小街區和步行道為主的路網格局。
四是城市智慧管理與低碳發展。智能化信息技術與低碳技術和城市科學管理相結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促進智慧能源管理、智慧交通、建筑節能、循環經濟等技術與管理體系的發展和融合,對于城市整合資源配置、推動低碳技術的優化利用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為處理好以上關系,需在以下四項行動上做出努力:
加強土地混合利用和多樣化開發。中國城市發展通常是較高密度的,因此土地的混合利用問題顯得更為關鍵。很多城市都建設了工業園區或新城,這些園區和新城往往功能單一,在職住平衡方面表現不佳,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衰退。應改變基于單一功能的分區,提倡混合用地的詳細規劃;加強棕地和低效用地再開發以及空置建筑的修繕再利用,通過多樣化的開發推動產城融合,加強就業和服務的可達性,減少單一功能所造成的長距離機動出行。
提倡連續多中心的開發模式,控制城市蔓延。合理規劃和引導緊湊連續的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加強城市增長邊界的控制作用,實現均衡和高效的城市空間布局。一方面引導城市功能的分類分級集聚,減少交通壓力造成的污染與碳排放;一方面也要確保多中心之間的緊密聯系,避免城市蔓延造成的交通能耗和能源低效供應。
交通規劃與智慧城市相結合,引導低碳出行。鼓勵步行、自行車、公交等低碳出行方式是促進城市碳減排的重要路徑。這一方面需要抑制機動車出行,一方面也需要向居民提供便利舒適的替代出行方式,這兩者都需要借助智慧化的手段實現。在抑制機動車出行方面,斯德哥爾摩則是智慧交通的標桿城市,通過RFID(射頻識別)技術等自動識別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并收取“道路堵塞稅”,這一舉措使交通擁堵降低了25%,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40%。在替代出行方式方面,則可以通過智慧手段,引導公交先行,設計最優換乘方案等方式,縮短公交出行時間提高公交出行效率,增強公交出行的吸引力。
編制智慧能源規劃,建立優化高效的能源供給系統。目前我國和能源發展利用有關的規劃主要是兩類:一是宏觀的能源發展規劃,強調能源的總體供需關系和發展方向;二是微觀的能源工程規劃,包括供電、燃氣和供熱三項。能源工程規劃與能源發展規劃聯系不強,專項之間也缺乏協調,因此難以通過優化供給減少能源使用和降低碳排放。隨著能源的利用規模和方式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影響的逐步加深,能源規劃不再是某一專業的問題,而是涉及全局發展的戰略問題。需要將能源發展規劃和能源工程規劃整合并擴展成為綜合性的城市能源規劃,一方面基于經濟、社會、生態的目標,從整體和系統上為城市規劃提供用能支撐。另一方面,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對城市能源利用方式、產業發展、交通政策、布局形態和土地開發提出優化建議,將節能和減排貫徹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城市 發展 低碳 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