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曾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于1月16日在京逝世,享年93歲。
核物理學家于敏(1985年攝) 供圖 新華社
于敏,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他從1961年便開始氫彈理論探索,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后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了北大理學院的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后,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專心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開始工作后沒有幾年,于敏便寫出了許多有重要影響力的論文和專著,其中包括于敏與楊立銘教授合著的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于敏是“兩彈一星元勛”之中,為數不多的沒有留學經歷的專家之一。
1961年,已是國內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頂級專家的于敏接到了新的任務:研制氫彈。他毫不猶豫地放棄持續了十年、已取得了很大成績的原子核研究,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在這個過程中,于敏和鄧稼先發明了一套只有他們內部人才聽得懂的暗語:“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但還不能把它煮熟,需要進一步研究。”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敏一生載譽無數。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面對紛至沓來的極高榮譽,于敏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謙遜。在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同于敏會晤,稱其是“中國的氫彈之父”時,于敏婉拒了這個稱謂,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隱姓埋名 氫彈 氫彈之父 去世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