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 鉅惠民生
陳吉寧:便利店將搭載更多社區服務
在市政協專題座談會上指出,深化改革讓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全程“一網通辦”“全市通辦”
昨日,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專題座談會,就“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滿足高品質消費需求,提升首都國際化水平”建言獻策。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昨日,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深挖首都歷史文化底蘊 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聯組討論會。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我們將對接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持續大幅度地擴大服務業開放。”1月16日下午,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市長與港澳委員、港澳臺僑工作顧問座談會,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在會上說。
專題座談會就“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滿足高品質消費需求,提升首都國際化水平”建言獻策,市政協主席吉林主持。
委員魯薇第一個“搶”到了話筒。“消費升級是未來中國經濟一大關鍵詞,新零售業被視為未來一個主要發展方向。北京能否優先布局便利店,為市民節約成本?”
隨即,陳吉寧回應稱,“您講得很重要。我們已經做了一些改革,現在連鎖便利店在一個區只要一個執照,并且正在推動便利店搭載更多的社區服務。”
兩個半小時,聽完17人發言后,陳吉寧說,“這是我參加‘兩會’比較期盼的一個活動,每次參加都深受啟發,也能見到很多新老朋友。大家的意見建議我們會跟往年一樣帶回去,納到政府下一步工作中認真研究落實。”
新京報記者 何強
人才引進
國際人才居留證發放“正加大力度”
“在中國,外國人如沒有永久居民身份認可,在購房、交通、醫療和教育等方面有很多不方便,北京市可以從以上方面進行城市升級,擴大開放,讓外籍人才的生活更加方便。”委員黃永光建議。
陳吉寧表示,“2015年實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以來,我們已經發放國際優秀人才永久居留證1900多張,超過之前十年的辦理總量,下一步還會進一步加大發放力度,加快辦理速度。”
“北京是全國唯一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在全國具有特殊的優勢也有特殊的責任。”陳吉寧表示,北京服務業體量大、結構優、業態完善,其中金融業是首都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點。
陳吉寧強調,面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消費升級的新需求,目前服務業的高質量供給還嚴重不足,服務領域急需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座的也談到了不少問題,這需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來提高北京服務業的競爭力,來滿足消費升級的新需求。”
對外開放
今年實施營商環境改善2.0版
如何持續擴大開放?陳吉寧說,“最基本的是要對接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實施更為精簡的服務業負面清單,在投資、海關管理和貿易便利化、跨境服務貿易、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跟國際接軌。”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企業、市民辦事提供的材料減少60%以上,100個企業、市民辦事的高頻事項實現“一次不用跑”或者“最多跑一次”。陳吉寧表示,要統籌對內對外開放,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今年我們要實施營商環境改善的2.0版,進一步深化改革,讓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全程‘一網通辦’‘全市通辦’。”
座談會上,委員趙勇提出北京要加快打造金融產業園區。陳吉寧說,“‘產業開放+園區開放’是新一輪開放的重要特征。金融街、麗澤、CBD、副中心等12個示范園區都有明確的開放導向和定位,歡迎各位到北京分享我們開放發展的新機遇。”
合作發展
希望港澳為北京引進人才貢獻智慧
座談會上,陳吉寧還介紹了北京跟港澳和海外合作的一些重點領域。
他表示,北京將加強與港澳在金融、專業服務、教育、醫療等方面合作。“我們要努力提供更高水平的國際教育、醫療和銀行保險服務,這方面你們有優勢。”
針對城市副中心、大興國際機場、冬奧會等重大工程建設,陳吉寧也向港澳委員和港澳臺僑工作顧問發出了“邀約”,“希望大家參與到北京的發展中來”。
陳吉寧表示,北京要加大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服務業質量,最重要的是人才。
“轉變觀念,拓寬視野,引進各類國際優秀人才,這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陳吉寧說,希望你們能多貢獻智慧和力量。
●張建東
副中心博物館等重大項目將開工
昨日下午,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深挖首都歷史文化底蘊,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聯組討論會,副市長張建東談到如何擦亮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時表示,下一步將配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組織實施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
今年“兩會”,《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提交人代會審議。在此背景下舉行的“深挖首都歷史文化底蘊,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聯組討論會,吸引了眾多委員的關注。
會議現場氣氛活躍,16位委員先后發言。委員高利發言時還舉著一張標記著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的地圖站了起來,一邊向周圍的委員講解地圖,一邊回顧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的歷史演進過程。
張建東表示,推進“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中的“一核”,就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城”,就是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擦亮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近年來,北京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構建了名城保護新格局,中軸線申遺工作有力帶動了文化遺產的保護。“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著力推動老城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做好修繕、規范和相關建設工作,配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組織實施街區有機更新,深入挖掘首都文化內涵,提升整體保護效果,努力打造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
張建東表示,“三個文化帶”是北京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精髓和象征,傳承保護好“三個文化帶”是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一件大事、好事。下一步將繼續推進大運河相關文化文物設施修建,支持通州大運河申創5A級景區,進行旅游資源普查,在運河文化帶舉辦公益演出等文化活動。“還有副中心重大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將進一步加快推進,博物館、劇院、圖書館等重大工程項目將陸續開工。”
新京報記者 王姝
●盧彥
美麗鄉村建設不讓搞生態的吃虧
在主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聯組會上,副市長盧彥表示,“大京郊小城區”打下的是北京生態的底色,守住生態的底色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需要,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民生活環境改善的需要。而“大城市小農業”則體現出依托城市發展是北京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盧彥提到,為了讓村民記得住鄉愁,北京在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過程中,推進了村史館建設,把村莊的記憶、村莊的故事講述好。“現在已經有349個鄉情村史陳列室了,下一步還要有序推進。”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盧彥提出要堅持“清臟、治亂、增綠、控污”八字方針。“一個村莊最起碼要做到干干凈凈,然后對村莊里的私搭亂建、亂堆亂放要有序整治,村莊邊有空閑地的種上樹、搞綠化實現‘增綠’,最后是通過廁所革命和污水處理實現‘控污’。”
會上,程大慶委員提出,北京開展退耕還林工作時的補助政策今年到期,而全市啟動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后,對平原造林、森林養護做出的補助費用與之有差距,導致農民對既有林管護積極性不高,造成既有林質量下降甚至出現面積萎縮,有“狗熊掰棒子”的傾向。
對此盧彥回應,要把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和農民增收結合,“不讓搞生態的吃虧”。
“退耕還林今年最后一批到期,去年下半年市園林綠化等部門就啟動了退耕還林政策和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的銜接,絕不會出現您擔心的狗熊掰棒子的問題。”他指出,今年一定會出臺相關政策,并且會和現在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相銜接,讓造林的效果能夠保持住。
對于程大慶提出的關于擴大生態補償范圍的建議,盧彥表示,去年年底北京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對像平谷、密云、懷柔、延慶、門頭溝以及房山、昌平的山區專門出臺了生態涵養區的生態補償政策。
盧彥指出,隨著市級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大,生態涵養區的人均財力,一定意義上已經超過像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等全市發達的區域。
新京報記者 周依
●楊斌
把生態建設納入各區發展規劃
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聯組討論會,主題是“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天藍水清土凈地綠的美麗北京”,副市長楊斌參與討論。
會上,多位委員直奔主題,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支招。王武軍委員直言,“對于過境超標的重型柴油車還缺乏有效的管理,因為只是過境不需要辦進京證,目前對于這類車輛罰200元,該過境還過境,該污染還污染。”為此,他建議,北京下一步制定移動源排放污染防治條例時,應綜合考慮各地的問題,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加強精細化管理,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規。
“生態文明建設壓力很大,大氣治理又是其中壓力最大的。”楊斌連用多個“壓力”表達空氣質量治理任務之重。如今,實時變動的PM2.5指數成了楊斌最惦記的事,每隔半個多小時,就忍不住掏出手機看PM2.5數值。
綠色出行方式上也將繼續發力,不斷優化綠色出行的供給,改善綠色出行條件。“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出行條件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但是很多人還愿意開小車,為什么?還是不夠方便,尤其最后一公里不方便。”楊斌相信,公交準時、地鐵舒適、最后一公里方便了,大家自然愿意選擇綠色出行。
對生態文明建設,楊斌表示,目前北京各區正在制定發展規劃,以此為契機,把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也納入其中。他指出,生態是體系,生態環境必須綜合治理。
“今年,北京將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在大氣治理保持一定水平基礎上,加大水、土治理力度,按照三年行動計劃,提升生態文明整體水平。”他說。
新京報記者 許雯
●王紅
企業人才落戶問題正努力解決
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聯組討論會,主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會上,23位委員發言,從民企發展存在壁壘、融資難的“歷史問題”,到人才落戶的實際難處,還有對進一步減稅降費的期待等,副市長王紅將委員反映的問題、建議一一記下,直接對相關委辦局負責人囑咐,一定要逐條分類、回應。
“現在‘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為民眾解決了不少難題,我們也期待在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優化中,能實現‘民企吹哨、部門報到’。”李志起委員講到這里,場下響起掌聲。
王紅回應稱,大家有什么問題,既可以去“首都之窗”找網上的政府服務大廳,還可以去六里橋的市政務服務大廳。另外,還有一個24小時的“金哨”,就是12345熱線,大家可以隨時“吹哨”。
王紅說,“有個事情跟大家透露,優化營商環境措施的‘9+N’2.0版即將發布,我想這會進一步堅定民營企業家們的信心。”
此外,王紅還給委員們帶來了好消息:企業反映強烈的人才落戶問題,市政府正在努力解決,讓符合首都高精尖產業定位的企業核心團隊能夠在北京安心發展。
“北京現在要減量發展,但對于符合北京產業發展方向的,市政府是努力保障的。”王紅表示,陳吉寧市長在政府報告中指出,全面執行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確保企業社保繳費負擔不增加。
“我們希望在企業減負上再能拿出一些有效的辦法減輕民營企業的負擔”,不少委員提到。“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北京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從不打任何折扣,減稅降費一定到位。”
新京報記者 王俊
●張家明
今年教師節將去職業院校看看
“扎實推進教育現代化改革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聯組討論會上,19位市政協委員圍繞教師待遇、高考改革、家校關系等教育熱點問題先后發言。副市長張家明表示,既要對我們的教育充滿自信,同時也要善于發現發展中的矛盾、化解各類矛盾。
委員們的建言獻策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張家明大多給予了回應。市政協委員歐陽繼華提出,加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可以通過社會組織等方式來提升家校關系。“這個建議提得很好,辦學問題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問題,需要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共同來解決。”張家明說。
從教27年、當了21年班主任的金英華委員提出了教師待遇問題。她介紹,一線教師面臨著“三高”,高強度的工作,高密度的任務,以及隨之而來的高壓力,卻要“忍得住工資不漲,熬得住歲月滄桑”,她建議應不斷提高教師的待遇。
對此,張家明回應稱,教師待遇問題全市上上下下都非常關心,北京將根據現實情況認真研究這個問題。據了解,去年相關部門就多次到校園進行了調研。
市政協委員高東是一位職業教育工作者,她提出,職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而北京市職業院校十幾萬的學生大多來自普通百姓家庭,希望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力度,加快政策落地,提高職業教育質量。
“我非常贊同,職業學校是我們教育的重要一環,又是相對比較薄弱的一環,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張家明現場表示,2019年教師節將去職業院校看一看。
新京報記者 沙璐
編輯:張同天
關鍵詞:北京 陳吉寧 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