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別讓“消費主義陷阱”掏空夢想
從“月光族”到“負翁”,眼下我國部分年輕人的財務狀況令人十分擔憂。過早堆積的各類債務,既令現實生活如履薄冰,更是對未來夢想的過早透支。不計后果的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其實是披著“消費主義”外套的人生陷阱。
作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的作用毋庸置疑。“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也的確有效促進了消費潛力的釋放。但對年輕群體消費能力的發掘,理應慎之又慎。
對年輕群體而言,亟須補上理性、客觀的消費觀念課。日前,一家門戶網站的財經頻道認為“年輕人負債多很正常,借錢給年輕人是雙贏”,受到許多網友的指責。縱覽網絡空間,類似言論并不少見。這樣的觀點看似有理,實際上是拋棄前提的歪理。
“70后存錢,80后投資,90后負債,而90后的父母在替孩子還貸”,這雖帶有幾分調侃色彩,也多少反映出過去一二十年間,國人消費方式的變遷。“寅吃卯糧”一時愜意,但當前我們的物質并非取之不竭的金山。更何況,舉債消費的內容也是一個隱憂。
心儀的服裝品牌打折了、喜愛的數碼產品迭代了、追捧的美妝上新了……消費的理由總有很多,但把錢過多花費在消費品乃至消耗品上,自然對個人成長成才毫無裨益。這種重表面輕內在的消費方式,既浪擲了個人發展的潛質,也降低了個人奮斗的未來預期。
本就殘缺的消費觀念、似是而非的輿論誘導,再遇到不法分子別有用心的設計,校園貸、美容貸、裸條貸之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被套路,甚至陷入高利貸、暴力催討的險境。這已不只是夢想實現中遭遇的荊棘,更可能成為折斷夢想的“黑手”。
國民經濟的發展成就雖舉世矚目,但與之匹配的財富觀念仍在路上。對那些誘人入甕的“消費主義陷阱”,要保持露頭就打的高壓態勢,為社會消費提質升級保駕護航。(蕭海川)
編輯:秦云
關鍵詞:消費主義陷阱 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