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脫貧,更要穩定可持續脫貧!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聚焦脫貧攻堅開展調研協商工作綜述

2019年07月31日 10:32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脫貧,更要穩定可持續脫貧!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聚焦脫貧攻堅開展調研協商工作綜述

本報記者;范文杰;實習記者;張倩

從飛機上俯瞰,滿目皆是茫茫黃土,片片龜裂的縫隙如刀刻斧鑿一般,盯得久了,一種莫名的干渴就會穿透肺腑。

這里是位于黃土高原中西部的六盤山片區。

寧夏扶貧,短板是六盤山。

全國脫貧看寧夏。如何確保脫貧的質量和成色?“摘帽后”后,又將如何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長期放在案頭心間的中心工作。

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政協的履職重點。從3月啟動的自治區政協“如何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專題調研,到6月26日,自治區政協首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緊扣“如何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建言議政。自治區政協9位副主席帶隊,自治區、市、縣(市、區)三級政協聯動,自治區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政協各界別等130多人共同參加的、歷時3個月的大調研、廣協商,為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凝聚各方智慧,貢獻政協力量。

“廟廟湖”移民的幸福生活

靠近毛烏素沙漠的地方,一排排嶄新的生態移民安居房錯落有致,這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

4月2日,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李彥凱帶隊的第一調研組首站來到廟廟湖村。村口有個寧夏新絲陸服飾加工廠,很有名氣。

“走,進廠先看看。”調研組走進廠房,200多名當地婦女正在學習使用縫紉機、包裝成品衣服等,忙得不亦樂乎。

王梅英是廠里的骨干,2013年從西吉縣白崖鄉搬遷到陶樂鎮廟廟湖村,家里有3口人。丈夫和她在服裝廠干活,兒子在村里的小學讀書。

說起現在的工作,王梅英的話匣子打開了:“在這么敞亮溫暖的大車間里干我喜愛的裁縫,以前做夢都不敢想!要不是黨和政府把我們從大山里搬到這里,哪有這樣的機會!現在每個月固定工資1800元,全勤獎180元,年底還有效益獎。”

馬尚林家是調研組走訪入戶的第一家。2013年,馬尚林舉家從西吉老家搬到廟廟湖村。2016年,馬尚林通過建檔立卡戶貼息貸款,將養羊規模擴大到了120多只,并買了8頭牛飼養。

“從老家移出來好不好?”

“好得不得了。”談起自己這幾年的“脫貧路”,馬尚林一連用“三個想不到”來表達激動的心情:“想不到移民村生活環境好、想不到移民脫貧攻堅政策好、想不到扶貧力度如此大。”

從大山搬遷到平川,從困難戶變成了幸福村民,從面對貧困的無奈到走進富裕的喜悅。移民群眾把感激和自信寫在了一張張淳樸的臉上,“感謝黨!”馬尚林一句發自內心的話,濕潤了他和調研組委員的眼角……

讓“等錢要物,躺倒不干”的貧困戶站起來、干起來

“長大后,俺的理想是做建檔立卡貧困戶。”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調研組在貧困村調研時,路邊一個小娃娃的話,引起了委員們的深思。

無獨有偶。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來到某村探訪貧困戶,一位中年婦女匆匆趕來“反映情況”。原來中年婦女家剛剛“脫貧”,她認為自己家里的生活還很困難,希望能恢復“貧困戶”身份。

“怕列入脫貧名單后政府扶持減少”“有兒有女不如有政府的保障卡”“不脫貧就有人來慰問”……一些群眾缺乏自我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爭當“貧困戶”,對脫貧攻堅工作開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委員們認為,精準扶貧,本是為了扶弱濟困,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扶貧不應成為“干部干、群眾看”的獨角戲,相關制度設計上,不能讓辛勤勞動的過得不如好吃懶做的。要通過競爭性制度設計,除普惠性政策,以“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更好地調動貧困群眾的脫貧積極性和主動性,讓那些習慣于“等錢要物,躺倒不干”的貧困戶站起來、干起來。

“保證農民長期有事干、月月有錢賺,才是持續脫貧”

“9個專題調研組,每個縣要蹲點7天以上,去兩個鄉鎮,2-3個村,入15戶進行訪民情。”自治區政協主席崔波告訴記者,這些都是調研之初就劃定的“硬指標”,就是要讓政協委員更深入地走進農戶家中,掌握大量問題,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措施,提出最有價值的建議。

“現在‘啃硬骨頭’過程中你們認為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缺少穩定的產業支撐。”這是調研組聽到頻率最高的答案。

在水土資源先天不足的寧夏,持續穩定脫貧需要產業發力,鞏固和提高脫貧質量需要產業支撐,而在整個調研反饋中最薄弱部分恰恰是產業。

產業扶貧既是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達標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讓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利益共同體,構建“新型經營主體+產業示范基地+脫貧示范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成為這次調研中委員們的重點建議之一。

“產業在扶貧中占據重要位置,在深度貧困地區更是‘造血’的關鍵。”委員們認為,必須重視加大對產業的引進和扶持。“要保證農民長期有事干、月月有錢賺,才是持續脫貧的真理。”

“雨驟至聲聲入耳,助脫貧錚錚建言”

6月26日,自治區政協就“如何穩定可持續脫貧”召開今年首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和山率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扶貧辦、政府研究室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到會聽取意見建議,并與委員協商交流。

“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關鍵在于兩點:產業穩定是基礎,政策穩定是保障。”自治區政協常委李文華的發言引起現場委員的共鳴。李文華建議,從培植一批引領脫貧的經營主體、織牢一張保障脫貧的兜底網絡、打造一個支撐脫貧的利益鏈條、形成一支助推脫貧的恒久力量、拓展一條持續脫貧的長遠路徑等方面來助力穩定可持續脫貧。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農村強不強,要看領頭雁。”自治區政協常委李良代表民革寧夏區委會發言,他認為農村缺少脫貧攻堅一線的“排頭兵”“引導人”,帶頭人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發揮。為此,他建議拓寬渠道,多措并舉強隊伍;有的放矢,注重培訓提能力;搭好平臺,激勵保障促作為;推廣示范,典型帶動促引領。“對帶動貧困戶脫貧成效明顯的帶頭人和貧困戶給予一定的補貼,形成‘頭雁飛,群雁隨’的頭雁效應。”李良說。

“從調研情況看,‘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三保障’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其中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是影響穩定可持續脫貧的主要原因之一。”羅成虎委員建議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引導群眾“想脫貧”;提高技能,支撐群眾“能脫貧”;創新方式,推動群眾“爭脫貧”;還要改變陋習,助推群眾“真脫貧”。

“繼鹽池縣2018年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后,今年4月,隆德縣、涇源縣和彭陽縣也通過檢查評估,摘掉了貧困帽子。但摘帽不是脫貧攻堅的終點,而是鄉村振興的起點。”吳忠市鹽池縣政協委員王玉標建議,要堅持摘帽不摘責任,做好體制機制銜接;堅持摘帽不摘政策,做好資金投入銜接;堅持摘帽不摘幫扶,做好工作力量銜接;堅持摘帽不摘監管,做好脫貧成果銜接。

“‘如何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這個題目,既貫徹了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貫徹了全國政協的要求,也貫徹了自治區脫貧富民戰略,實現了中央精神、寧夏實際的有機結合。”崔波堅定地說,2020年,寧夏將踏著堅實的步伐,與全國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6月27日下午,專題議政會接近尾聲時,會場外大雨瓢潑。一位委員隨口吟道:“雨驟至聲聲入耳,助脫貧錚錚建言”。自治區三級政協委員與黨政工作同頻共振,用智慧與汗水彰顯了政協人的價值追求。

編輯:曾珂

關鍵詞:脫貧 更要穩定可持續脫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重口味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一本高清在线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99 |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AⅤ三级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在线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