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越開放 營商環境越優化
——全國政協常委馬正其談商事制度改革
對外開放的大門打開得越大,對營商環境優化的要求也就會越高。
10月24日,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已升至第31位,并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回望去年11月,中國舉行第一屆進博會,透過這個窗口,全世界感受著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所輸出的成果和紅利。
而首屆進博會落幕以來的這一年,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力度更大,精準度更高。
久久為功。
在第二屆進博會漸近的重要時刻,回望我國營商環境優化之路,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副局長馬正其把關注點放在了商事制度改革上。
“商事制度改革可以稱得上是落實‘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先手棋’。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我國的商事制度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營商環境的優化,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造力,釋放了我國經濟蘊藏著的巨大潛力。”馬正其對人民政協報記者說。
企業是創造就業、創造財富的源泉,是經濟發展的微觀主體。許多國家都把新設立公司的便捷程度、新設立公司的數量增長,作為經濟繁榮程度的重要標志。而對營商環境最有感知的也正是企業。
“在全國,商事制度改革促進形成了新一輪創業創新熱潮。”在馬正其看來,這股創業創新的熱潮正是商事制度改革成果的體現。“如2018年,全國實有企業3474.2萬戶,其中公司制企業3015.9萬戶,約占企業總量的87%。日均新設企業1.84萬戶,是改革前日均新設企業量(6857戶)的2.68倍。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實有市場主體數量達到1.18億戶,其中,企業3684.32萬戶,個體工商戶7880.83萬戶。新設市場主體持續較快增長,成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
“此外,新產業新業態也蓬勃發展,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馬正其進一步舉例說,“近年來,在新設立企業中,服務業企業大增,占到80%以上。2018年新登記企業中,第三產業(服務業)企業536.83萬戶,同比增長12.0%,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速(7.5%)高出4.5個百分點。”
“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也增加了吸引力。”馬正其強調說,“因為從國際趨勢看,創造更為寬松便利的營商環境,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改革潮流,也是增強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
當下,我國市場主體已進入億戶時代。改革開放以后建立了外資企業立法體系,也催生了各類外資企業。“市場主體數量井噴式的增長,正是得益于‘放管服’改革,得益于國家不斷破除阻礙市場準入的各種堵點。”馬正其說,但他也強調,市場已經有了新變化,進入“億戶時代”,那么,監管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市場監管部門應該繼續落實‘寬進嚴管’要求,轉變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堅持‘公示即監管’‘共享即監管’,持續創新運用企業信息公示。‘雙隨機、一公開’、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等手段,積極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努力做到以‘管’促‘放’、以‘管’促‘活’,實現從重審批輕監管到寬進嚴管、從事前審批到事中事后監管、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共治的根本轉變。”馬正其說。
為此,馬正其建議:首先要以加快修訂《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和配套規章制度為契機,進一步優化信用監管頂層設計。
“原因在于,《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自2014年10月實施以來已逾4年,已經出現了一些不適應信用監管工作形勢變化的缺陷。”
同時要以持續抓好企業年報和信息公示工作為著力點,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目前我國各類市場主體已達1.18億戶,雖然全國市場監管系統有60多萬人的隊伍,從絕對數量上來看不能算少,但僅靠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的干部去盯、去看、去守,不可能做到有效監管,從長期來看更是難以為繼的。因此,必須在有效提升企業守法守信的自覺性基礎上,構建‘企業自律、行業自治、社會監督、政府監管’多位一體的社會共治新格局。而增強企業自覺守法守信意識,使企業主動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企業年報和信息公示工作的重要的著力點。”馬正其建議說。
“此外,還要以有效實現政府部門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公示為重點,進一步夯實信用監管工作基礎;要以統籌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為抓手,進一步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手段;要以穩妥有序推進信用修復和探索開展強制退出為依托,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馬正其建議說。
不過,馬正其也提出,監管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仍是促進企業自律,進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因此,推動由“企業向政府負責”轉變為“企業向社會負責”,使企業承擔起主體責任,突出企業自我承諾,才是至關重要。
編輯:秦云
關鍵詞:企業 監管 環境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