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畫好同心圓 建功新時代—議政江蘇>智庫 智庫
長江經濟帶城市轉型發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長江這條古老的母親河,擁有完整開放的自然生態系統,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支撐,她以水為紐帶,承上啟下,承東啟西,流域覆蓋11個省市區,人口和GDP分別占到全國的40%,既是中國發展的“經濟脊梁”,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脊梁”。但在實踐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長江經濟帶城市轉型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樹立全局發展觀念,摒棄急功近利心態,找到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變粗放利用為集約利用、變低效利用為高效利用,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美美與共。
保護與發展不是零和博弈,核心在于尊重規律。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路子找對了,綠水青山就可以變成金山銀山。總的來講,要堅持調適理念、破立并舉。一是調發展理念、調發展方式。不充分的發展與粗放的發展方式帶來很多副作用,這是沿長江開發所面臨的歷史困境,也是需要長期面對的客觀現實。推動沿江城市綠色轉型,就是要精心調適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既要徹底摒棄“重開發,輕保護”的錯誤傾向,更要加快形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既要扛得住轉型期的陣痛,又要經得起轉型期的反復,真正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必須清楚,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共抓大保護非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而且能推動沿江經濟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二是破無效供給、破低端產能。長江沿岸長期積累的傳統產能體量較大、動能疲軟,嚴重擠壓高質量發展空間。對沿江產業存量,要區別對待,可以“切一刀”,但不能“一刀切”,對于環保問題重、經濟效益差的項目,要做好減法,堅決予以騰退,為綠色發展騰出空間。對于產業增量,要保持“蹄疾步穩”定力,對水資源開發、港口岸線利用和一些重大投資項目,要周密研判、科學決策,絕不能無序發展、降格以求。三要立高質量產業、立高質量鏈條。新產業、先進動能是沿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對符合產業政策、符合綠色要求、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要實行資源聚焦、重點扶持、配套發展,不斷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以產業“含綠量”提升沿江開發的“含金量”。
區域與條塊不能單打獨斗,重點在于協作聯動。目前,長江流域管理機制上還存在協商制度不健全、信息共享不充分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協同保護的成效,務必改變這種狀態,實現協作聯動。一是規劃“一盤棋”。針對長江經濟帶整體性、關聯性等特點,強化全局觀念,統籌各地改革發展、各項區際政策、各領域建設、各種資源要素,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二是治理“一體化”。針對流域污染的擴散性、復雜性等特點,建立更高層面的協調機制,構建多元共治的現代流域治理體系,最終形成區域之間、政府部門間權責關系明確、信息共享順暢、行動有機聯系、糾紛迅速解決的一體化治理格局。三是執法“一把尺”。要充分考慮資本逐利性,針對長江上下游乃至沿海及其他流域的污染防治,明確統一的執法標準,防止出現污染的梯度轉移。
治理與修復不會一蹴而就,關鍵在于制度體系。近年來,面對持續刮起的環保督察風暴,少數地區迫于環保問責壓力,存在急功近利、避難就易心態,一些虛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現象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必須清醒認識到,污染防治既是一場殲滅戰、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只有建立強有力的制度體系、責任鏈條,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止血與療傷”相結合,既著眼當前、解決突出風險隱患,又著眼長遠、解決常態治理問題,如此,方能實現生態環境的徹底好轉。一是全面落實責任。嚴格落實企業直接責任、黨政主體責任、部門管理責任、群眾參與責任、環保監督責任、司法制裁責任,通過構建銜接緊密、完整閉環的責任鏈條,加快實現由“政府主導和單一治理”向“政府主導、企業聯動、社會公眾參與”轉變。特別是在公眾參與方面,要完善扶持激勵機制,打響保護長江的“人民戰爭”,既聚焦群眾體驗,讓居民共享“綠色福利”,更培育全社會的綠色責任、綠色自覺,激發每個人的環保熱情,使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二是系統推進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綜合施策。一方面,要堅持治已病,開展長江生態環境大普查,全面梳理各類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系統制定治理和修復方案,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另一方面,要堅持防未病,調整長江流域產業布局,避免上游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向下游、支流轉移,努力實現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三是從嚴執法監督。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才能為美麗家園建起堅實的“防火墻”。要清醒認識污染問題的反復性,嚴格落實國家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和“三線一單”,形成生態保護與治理的硬約束。要完善決策責任、政績考核、環境監管、責任追究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考核督促確保政策剛性落地,用制度紅線守住綠色底線。
來源:江蘇智庫網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