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百年大變局變什么?怎么變?
——《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舉行線上出版研討會
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楊嵐)“對于百年大變局,要有歷史的眼光,有大視野,有謀略。‘百年大變局’的關鍵字是‘變’,要研究變什么、怎么變、變到哪里去,對‘變’也要分層次、分視角。”5月30日,《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線上出版研討會舉行,《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部委員張蘊嶺的一席話引發熱議,專家學者圍繞全書內容,從全球化浪潮的進與退等多個話題進行探討。
在研討會上,中央黨校出版集團總經理兼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社長崔憲濤就《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一書選題策劃、組織出版的緣由做了分析。廣西新華書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邵福榮就本書公開發行后圖書市場的熱烈反響做了發言。
百年大變局變什么?怎么變?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發展大勢、時代變化態勢和中國自身優勢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如何認識“百年大變局”的含義?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全球之變地區之變?
外交學院教授、周恩來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魏玲認為,關于中國的世界定位,長期以來在西方話語和理論體系中提供的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答案。超越西方二元陷阱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國際創新,也就是在國際互動中積極推動和引領國際制度改革,國際規則和議程設置,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安從科技層面探討了變局對未來的影響,他認為,模擬人的智能、替代人的智能甚至改變人的智能將會成為越來越大的趨勢。科學技術在百年大變局能夠打造新的競爭優勢,能夠跨國際跨地區組建這樣的科學技術網絡。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楊光斌從“全球化浪潮的進與退”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這次疫情一方面是加速了中國的崛起,但是另一方面,又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值得觀察研究。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左鳳榮談到,世界大變局,影響變局的是兩個重要的變量,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美國是影響當今世界大變局的主要因素。對于中國發展而引起的西方國家的強勢反彈,應該坦然對待。
透視中美關系 展望中國前景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院長唐永勝認為,需要從國際體系變遷的角度來認識世界的變化,從整體的角度、從全局的角度來認識這個變化。在世界變局中,各國的地位在變角色在變,影響也在變,霸權主義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而構建新制度的主張未得到充分的確認和作用,未來一定時期內新舊秩序交織、多種規則并存、雙重標準盛行,仍將是一種常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倪峰認為,中美兩國互為最大的貿易伙伴,基本已經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深度依賴關系。但現在中美關系的基本范式正在發生根本性、顛覆性變化,中美關系競爭方面遠超過合作方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陳文玲分享了她的四個觀點:美國對華是在展開整體的、全方位的競爭;美國已經成為破壞中美關系、世界和平、世界秩序、全球經濟的最大負能量;美國必須頓悟,做回正常的國家;中美競爭、全球競爭可能越來越激烈,中國要保持清醒,保持戰略定力。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分析了疫情使整個世界面臨的兩難困境。他提出,國際社會既缺乏非傳統安全的國際制度,又缺乏全球化時代跨越國界的合作機制,國際合作抗疫的難度加大。抗疫對世界所有國家都是一個挑戰,不確定性本身就是常態。
張蘊嶺則認為,百年變局是力量、發展范式、氣候和科技是突出的四大變。從視角定位來觀察,具有大視野的方法是圍繞新千年的上下一百年,即上個百年和這個百年來觀察中國與世界。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這個時期發生的變化和將要發生的變化不僅深刻,而且深遠。中國與世界的變局是同步交織與相互作用的。任何大變局都是由小變化逐步累積而成的,由量變到質變,因此,研究大變局不可忽視小變局,甚至是微變局。觀察和研究這些“細小的變化”,往往可以從中發現大趨勢變化的內在根源。
據介紹,《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匯集了國內多位專家學者的思考,對百年大變局進行了戰略性和全面性的研究。針對大變局中的中國世界定位,大變局中的科技及應急管理,大變局中的世界政治,探尋世界變局的本源,百年變局與中美關系之變,新冠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后大變局,疫后中美關系去向何處,疫情給世界大變局帶來哪些新的影響等問題,專家們在此次研討會中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編輯:楊嵐
關鍵詞:變局 大變 中國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