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擬或仿——如何承續傳統

2020年06月17日 17:55 | 作者:徐惠林(湖州) | 來源:美術報
分享到: 

國畫創作者的擬、仿,基本“舊瓶裝新酒”。

網絡中那日與群友談及文學藝術中的“模仿”:一部《百年孤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不知影響多少當代小說家;即便國內,新疆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出來后,也直接、間接影響了無數寫作者對鄉村的重新回望、文本創作之敘述方式乃至取標題的“一個人的xx”。還有近兩年刊物上風行的“xx記”;葡萄牙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惶然錄》后的“xx錄”。

視覺藝術的國畫,題款上直接所寫的“擬”、“仿”,常遭至自認高明的寫手們哂笑,“聰明”的他們從不會在作品題記或最后注名擬或仿誰誰——這差異一方面因塑造形象所運用的物質材料與表現手法不同,而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以語言為媒介來塑造形象。另一方面在于國畫有其特殊性:以貌似的擬仿來承續傳統——“術”是技法、門派的“其來有自”與延伸衍化的路徑。事實上,國畫創作者的擬仿,基本“舊瓶裝新酒”,“借船出海”。

一個時代里,不同的藝術門派眾水匯聚,方蔚為大觀。何況,在無照相術、翻刻復制也難更大規模的古代,藝人如不借助這一“傳續”之法,在歷史與時代構筑的坐標上建起立足點,由此抱團取暖而使得畫作得以收藏、留存,個人單打獨斗,又無功名地位,其聲名便如秋風中的飄飛之葉,天地遙茫,兀自零落,最后栽入哪個陰溝或沒入曠野,很快腐爛,消匿在殘忍的時光之流中。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提出文藝起源于模仿。人類經過了童年、少年、成年,到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意志哲學、生命哲學、存在主義為代表的現代人本主義興起,哲學、文藝的研究與觀照對象,也由物轉向人、轉向人的生命活動和生存活動。但“仿”依然存在,從生物科技、生命醫學的仿生研究,到文藝中的借鑒、影響。有句“話粗理不粗”之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藝術創作也可類比,而生吞活剝,與消化吸收為“我有”,自是云泥之別。

編輯:楊嵐

關鍵詞:續傳 傳統 擬 國畫 影響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天天夜夜综合色鬼久久 | 在线观看黄a∨免费无毒网站 | 孕妇动漫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按摩 |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