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畫好同心圓 建功新時代—議政江蘇>政協新聞 政協新聞
張家港市政協專題協商“提升經濟發展全面性、協調性”
緊扣“瓶頸短板”, 謀求“智慧碰撞”
“充分發揮高鐵新城對接上海的門戶優勢,要在產業互補、項目互動、資源共享上動腦筋,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集群優勢”……6月22日,在張家港市政協十屆二十四次常委會議上,60余名與會委員和市發改委、工信局、農業農村局有關領導齊聚一堂,專題就“提升港城經濟發展全面性、協調性”進行協商,共同探討當前經濟發展新情況,并面對面進行 “智慧碰撞”。
張家港市政協十二屆二十四次常委(擴大)會議現場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補短板、破瓶頸,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從3月份開始,張家港市政協為此專門組織力量進行調研。調研組一行先后深入區鎮企業了解情況,并赴上海、蘇州等地學習考察,取長補短,謀求對策。
孟偉言委員代表小組討論發言
“當前,我市正值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關鍵時期,推進經濟發展全面性、協調性,離不開規劃引領。建議政府和相關部門,立足‘十四五’規劃,進一步理清產業發展短板,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對現有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進行重構再造。”孟偉言委員從規劃引領的角度率先打開了“話匣子”。
蘇國興委員代表小組討論發言
在分組協商討論活動上,與會委員分別從不同角度建言獻策。“補齊民生短板,必須重視廣大農村拆遷人口的再就業,不能通過一拆遷二安置就好,得想方設法提供再就業。”蘇國興委員直言不諱,提出經濟發展全面性、協調性,就業與民生不可偏廢。
近年來,張家港一直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在全面、協調、可持續上進行大膽實踐。早在十多年前,就率先提出了“協調張家港”建設,有效促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新發展理念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特別是歷經這次“疫情”大考。張家港市政協主席黃雪元說,“緊扣‘瓶頸短板’,對癥下藥,要在產業‘補短’、功能‘補位’、鏈條‘補缺’、服務‘補白’上出實招,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從而使經濟發展全面性、協調性的基礎更加牢固。”(蔡銳)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