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民企
跨越山海扶貧路上的廈門民企擔當
每天早上8點,家住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城關鎮的貧困戶仲珍珍都會騎自行車,準時趕往鎮上的扶貧車間上班。“以前,出去務工難,只靠種莊稼,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如今,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生活有了很大改變。”仲珍珍所在的扶貧車間,由廈門市集美區一家民營企業援建,主要從事服裝加工、汽車坐椅坐墊編織。車間吸納了很多建檔立卡戶參與務工。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中的一“州”。2010年,國務院確定了廈門市—臨夏州東西部扶貧協作關系,一場跨越山海的扶貧之路便由此鋪開。廈臨兩地著眼臨夏產業短板及廈門產業優勢和傳統梯度轉移趨勢,不斷深化產業合作。其中,43家由廈門民營公司投資的企業在臨夏落地,實際到位投資4.3896億元,帶動貧困人口脫貧8700余人,其中通過吸納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帶動脫貧3000余人。
臨夏州素有西北“旱碼頭”的美譽,但本地產品與品牌卻鮮為外界所知。“我們經過1年多調研發現,臨夏州土豆產量充足,反季節的菌菇也有培育基礎。因此,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水平,是有效挖掘當地的市場活力的關鍵所在。”率團隊扎根臨夏3年的民建會員、廈門中達集團首席運營官張錦龍說,中達集團2019年合伙投資興建了一個菌菇養殖基地和土豆加工基地,并與當地20家大型合作社達成戰略合作意向。2019年6月,臨夏州區域公共品牌“西有農時”正式發布,大眾第一次對這片黃土地上走出的特產有了鮮明的認知。今年,來自臨夏州的農產品深加工產品也將正式走向市場。
3年來,中達集團通過打造扶貧車間,提供農特產品物流集散、打包、發貨等一系列舉措,為前端銷售提供支撐保障,也為當地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同時組建銷售團隊,在各網絡銷售平臺開設臨夏州農特產品旗艦店,便于供應鏈整體向臨夏州電商創業者開放……這一系列舉措直接覆蓋貧困戶近3000戶。
作為全國知名信息技術企業,廈門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也積極參與到東西部扶貧工作。3月底,美亞柏科發揮企業優勢,主動向臨夏教育系統捐贈100臺自主研發的價值36萬余元的智能測溫設備。2019年10月,美亞柏科向臨夏州、市公安局捐贈多套信息化綜合管理軟件系統。致公黨廈門市委會副主委、美亞柏科董事長滕達表示,2020年公司計劃將繼續捐贈130萬元,為臨夏州3個村莊的貧困人口設立公益性崗位。
臨夏本地蔬菜也走進了廈門百姓的菜籃子。“高原夏菜”是臨夏州一大特產。春節剛過,廈門綠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就來到臨夏州考察。3月1日,該公司即在臨夏縣成立成伯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金5000萬元,首期流轉土地3300畝,種植萵筍、甘藍、西蘭花、娃娃菜等多種類、高品質的蔬菜,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為了配套做好“高原夏菜”的包裝運輸,廈門鑫權迪商貿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生產泡沫包裝箱,也通過吸納貧困勞動力增加群眾務工收入。
在兩地協作下,臨夏建成“高原夏菜”基地10個,種植高原夏菜1萬余畝,實現了“一畝菜十畝糧”的生產效益。“我們在企業幫助下,發展訂單農業,2019年全縣建成先鋒盧馬—鰲頭、尹集大灘等10個蔬菜基地,僅紅頭蔥種植就有3000多畝、產值過億元,參與經營群眾的戶均收入超過2萬元。”臨夏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楊興德說。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民企 廈門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