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美麗鄉村
江蘇新沂市高原村:小小“孝恩簿”“量化考核”子女孝心
6月20日,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鎮高原村老人唐先俠坐在家里,高興地和前來看望她的二兒子周希文及兒媳聊著家常。兒子兒媳在城里打工,每隔幾天都要回來看她一次。這次還給她買來了牛奶、西瓜、衣服等好多東西。兒子兒媳走后,唐先俠拿出一個小本子,把兒子兒媳做的家務、買的東西都一一記在本子上。
這個本子,是村里統一發的“孝恩簿”。在高原村,每位父母手里,都有一本“孝恩簿”,用來記錄子女孝心。
“孝恩簿”的推行者,是高原村黨支部書記楊洪志。說起為何要設“孝恩簿”,楊洪志說,幾年前,村里憑借草繩加工產業摘掉了貧困帽。然而口袋富了,精神文明卻沒跟上。這個有著542戶、2340人的村莊不孝敬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為弘揚孝道,從2003年8月楊洪志擔任高原村黨總支書記那天開始,通過《致全體村民一封信》的形式,在村里實施草擬的孝行標準。高原村這份孝行標準,除了提出老人要住好房,每名子女每年至少給每位老人一定糧、油、贍養費、衣物、醫療費以外,該標準還特別提出子女要滿足老人的精神慰藉。
根據每戶村民的實施和執行情況,每年年底,村里都會在醒目位置張貼“孝心榜”和“不孝榜”兩張榜單。
楊洪志坦言,在孝行標準制定之初,實施情況并不理想,“看熱鬧的、不服氣的都有”。2004年底,該村舉行無記名投票,有幾戶人家登上了“不孝榜”。“榜單張貼后,沒人敢去撕下來,但有人把自己的名字摳掉了。”
雖然村里制定了具體的孝行標準和監督約束辦法,但總有一些措施難以監督。“老人住什么樣的房子一目了然,但至于子女給了多少斤糧食多少錢,給老人添置了多少衣物,難以挨家挨戶去計量。”楊洪志說。
如何把孝心孝行量化呢?楊洪志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孝行也可以記錄下來的。
2019年初,高原村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正式實施“孝恩簿”制度,統一給老人發放“孝恩簿”,讓父母把子女對自己的“孝行”記錄下來。并成立孝親敬老活動督查小組,定期到老人家中逐戶詢問子女撫養費、醫藥費等落實情況。
70歲的唐先俠告訴筆者,她有三個兒女,由于兒女較多,他們之間總是相互推脫,最終導致兒女們每個月來看望她的次數屈指可數。以前子女一個多月才來一次,現在有了“孝恩簿”,子女們每個星期都會來看她,冰箱里的魚、肉吃不完。
唐先俠的兒子周希文說,自從村里有了“孝恩簿”,無形中將兄妹三人凝聚成一條繩,在孝敬母親這件事情上,也達成了共識,要常常陪伴母親、看望母親,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兩年下來,村里不孝敬父母的現象幾乎絕跡了。”楊洪志說,“在農村,最重要的就是孝德。抓好了孝,家庭就和睦,村子就和諧,其他的就順理成章好抓了。”
近年來,高原村通過“以孝治村”提升鄉村文明,將孝文化貫穿村里事務管理的方方面面。該村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江蘇省衛生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文明村、江蘇省美麗鄉村等多項榮譽。楊洪志也當選為江蘇首批“百名示范”村書記。
編輯:秦云
關鍵詞:子女 高原 孝恩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