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精準扶貧
產業扶貧應在特色產業上下功夫
“產業扶貧是引導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生產經營性收入的重要手段。”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孫思敬表示,調研發現,多地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貧困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同時也存在基礎比較薄弱、項目同質化嚴重、產業鏈時斷時續、商業價值不高、人才和技術短缺等問題,影響和制約了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質量。”孫思敬這樣說。
“從對陜西、云南兩省區產業扶貧的調研我感到,發展產業扶貧關鍵要在提高產業特色、贏得市場響應上下功夫。”孫思敬表示,政府在推動產業扶貧時,應加強項目規劃引領,尤其要深挖貧困地區的天然稟賦,把那些偏遠地區的奇花異草、山珍佳果、能工巧匠挖掘出來,發展“一村一業一品”,在發揮特色中求生存、謀發展。如云南的高原花卉產業和草果香料業在全國獨樹一幟,發展前景可觀。
如何讓產業扶貧走出特色?孫思敬表示,能稱得上產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從生產到銷售服務的產業鏈要完整。我們應通過農業信息網產銷信息平臺、新媒體平臺等,及時傳遞產銷信息;主動與重點地區的批發市場、采購商、經銷商聯系溝通,建立穩定的產銷對接長效機制。
孫思敬進一步表示,貧困地區產業往往以自然生產為主,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不高,要想實現特中有特、站穩市場腳跟,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建議發揮省、市、縣、村四級科研院所站產業技術聯盟優勢,帶動產業技術進步。同時加大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農業技術人員下沉服務,支持、激勵基層一線農技人員通過技術扶貧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
“此外,依托龍頭農發企業帶動、實現抱團創業是一個管用的幫扶辦法。采取‘集團+企業+農戶’的方式建立產業聯盟機制,讓分散農戶乘上大船、坐上快車,有條件的可以深化利益聯動,讓一家一戶的分散資源最終轉化為資產、資金、資本、股金。”孫思敬表示,還應跟進金融服務。建議中央財政應繼續增加專項扶貧資金規模,多級財政盡可能保證產業扶貧的資金需求,支持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同時,金融機構和保險業要深入扶貧一線,及時識別支持特色產業受信人,發揮小額扶貧信貸快、準、實的優勢,細化產業扶貧險種,為特色扶貧產業保駕托底。
編輯:秦云
關鍵詞:產業 扶貧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