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幽蘭在空谷 愿君莫采擷
———野生蘭科植物保護刻不容緩
“清風搖翠環,涼露滴蒼玉。美人胡不紉,幽香藹空谷。”蘭花,中國傳統文化植物“四君子”之一,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關于蘭花的詩詞歌賦、書法、畫卷、音樂。中國人對蘭花的欣賞已遠遠超出蘭花本身,和文學、藝術、道德、品格結合在一起;蘭花文化不僅融入社會經濟、民俗和日常生活,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日本、韓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文化產生著影響。
近日,野生蘭科植物保護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林草局正積極出臺并完善蘭科植物保護的相關政策舉措。
神奇的植物精靈
為什么蘭科野生植物被格外關注?這與其重要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息息相關,還涉及藝術、文化、經濟、醫療和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
蘭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以艷麗多彩、特化程度極高的花及為數眾多的微細種子而著稱。其花姿萬千,形態各異,極具觀賞性;顏色包羅了大自然所有的色譜,絢麗繽紛;其香幽遠,高雅脫俗。
據統計,全世界約有蘭科植物800余屬2.75萬余種,廣泛分布于兩極和極干旱荒漠以外的各種陸地生態系統中,以熱帶地區分布最為集中。而我國是世界上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有記載的中國蘭科植物共計200屬1723種,具有從原始到高級的一系列進化群。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會長黃建華介紹說,中國蘭科植物集中分布在西南和華南地區,在省級分布上,云南省約有蘭科植物1150種,是中國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省份;其次,廣西有蘭科植物約460種,以及西藏、四川、貴州、湖北、海南等省區,共包含了中國90%以上的蘭科植物。
除了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蘭科植物的藥用價值也不容忽視。例如,石斛它不僅是脈絡寧注射液的必需原料,還是數種中成藥及保健品的有效組成部分。鐵皮石斛,其莖入藥,具有清熱滋陰、潤肺生津、益腎養胃、明目等功效,民間廣泛用于保健。兩者均被收錄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瘋狂”的市場一度使蘭花
遭受“滅頂之災”
可正是因為蘭科植物的重要價值,也使它們一度遭受了“滅頂之災”。
據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李潤明介紹,由于長期對蘭花花卉市場缺乏規范化管理,國內外花卉市場存在人為炒作傳統蘭花文化和蘭花鑒賞文化;目前流通到市場上的野生蘭科植物又給部分經營者帶來可觀的利潤;再加上公眾對蘭科植物缺乏基本認識,造成野生蘭科植物被大量偷挖濫采,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在20世紀,挖掘野生蘭花曾經達到了瘋狂的程度,造成多個地區的野生蘭花滅絕。
當時,出現了很多市場亂象。
例如,“萬里挑一找好蘭”:為獲取極度瀕危蘭科植物遺傳基因種源,很多國內外花卉產業集團和蘭花逐利者為了找到一兩株少見或變異的植株個體而不惜采挖和收購成千上萬株野生蘭花,最后剩下的大量野生蘭花被隨意丟棄。
其二,“受野生價值高的誤導”:一些蘭科植物具有藥用價值被部分媒體過度放大,如石斛、天麻、白芨等蘭科植物。這類蘭科植物盡管大量人工種植,但仍有少數人為了追求所謂“藥效高”的產品,而刻意尋求野生資源。
其三,“炫富顯貴盲攀比”:隨著花卉市場惡意炒作,部分蘭花品種單株價位能熱炒到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養名貴蘭花似乎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很多人開始選擇將蘭花作為禮品;甚至許多不懂蘭花的人也盲目投資蘭花市場,造成目前社會上的“炒蘭熱”。
值得一提的是,野生資源枯竭的后果便是植物旗艦物種遺傳多樣性的銳減和喪失,直接影響到我國生物多樣性完整和珍稀蘭科植物的滅絕,對國家生態安全造成無法挽回的危害。
除了人類的瘋狂采挖,歷史上過度的森林采伐和土地開墾也導致我國野生蘭科植物生境喪失與破碎化,分布區范圍逐漸縮小,最終導致我國寶貴的野生蘭科植物在滅絕邊緣掙扎。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紅色名錄專業委員會主任覃海寧研究員告訴記者,早在2013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蘭科植物受威脅物種數量就達到600多種,占全國瀕危總數18%。“也正是鑒于蘭科植物在全球層面的重要性及其所受瀕危狀況,各國政府一致同意將整個野生蘭科植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中,對其國際貿易活動進行管制。”
保護工作漸成體系
隨著對蘭科植物認識的更加深入,對其開展專項保護也被提上議事日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司長張志忠介紹說:自2001年國家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后,我國對蘭科植物資源進行了重點保護,編制了《中國重點蘭科植物保護工程規劃》。
近年來,根據中國蘭科植物物種多樣性、地理分布等重點區域的調查結果,對一系列蘭科植物開展了就地和遷地保護;對部分極其瀕危物種開展了野生回歸工作;并對需求量比較大的藥用蘭科植物開展人工擴繁等。
其中,就地和遷地保護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
以就地保護為例,2005年,以蘭科植物就地保護為目的的廣西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隨著以國家公園建設為體系的自然保護地網絡的逐漸完善,就地保護的效果進一步顯現。根據自然保護區保護名錄和野外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目前約有70%的蘭科植物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保護與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一些野生種群數量嚴重下降的蘭科植物,開展遷地保護是非常重要的保護手段。
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系統和全國200余家植物園多數都設有蘭科植物專類園或者溫室,以開展蘭科植物的遷地保護工作。
2005年,原國家林業局批準在深圳成立全國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加強對全國瀕危野生蘭科植物種質資源的遷地保護工作。
全國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主任陳建兵說,保護中心建有蘭科植物種質資源庫,保存了野生蘭科植物種質1600余種,保育160萬余株,為瀕危蘭科植物保護和種群恢復奠定了基礎;同時保存了臘葉標本4000余份,標本圖片10萬余張,收集記錄標本信息3萬余份。
此外,為擴大蘭科植物野外種群數量,近年來,我國在廣東、云南、廣西、江西、湖北等地多次開展瀕危蘭科物種野外回歸,同時未來將在西南、華中、西北地區分別建立監測中心,開展恢復蘭科植物野生種群的科學研究。
2018年,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與全國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聯合全國16個保護公益組織,共同發起了“保護野生蘭花拒絕亂采濫挖”蘭花保護行動的倡議。保護蘭科植物工作漸成體系。
保護野生蘭花仍需更多參與
不過專家坦言,面對日益瘋狂的亂采亂挖,野生蘭科植物瀕危現狀日益加劇,保護的力量仍顯薄弱。特別是在生態文明思想下,如何創新發展符合時代的新蘭花文化和蘭花鑒賞文化,提倡新的養蘭、愛蘭的社會風氣,需要更多社會各階層力量的積極參與。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覃海寧建議,要完善保護野生蘭科植物的相關法律和可持續利用規范及標準。據了解,《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于1999年公布,但蘭科植物并未列入其中。第二批名錄征求意見稿中,已將瀕危蘭科植物皆列入其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與相關部門積極推進此項工作。
同時,野生蘭科植物的認定和準確鑒定還存在眾多技術瓶頸需要加強科技攻關。例如,有些企業和農戶將野生蘭花采挖回去種植一段時間后,再流入市場,以目前的技術手段還難以快速準確甄別是野生蘭花還是人工種植的蘭花。即便通過專業人員和特定的技術手段可以辨識,但各種手段的時間成本和經費成本都很高,很難普遍使用。
此外,李潤明建議,要創新發展符合時代的蘭花文化和蘭花鑒賞文化,提倡新的養蘭愛蘭的社會風氣。要從正規有資質的企業購買,絕對不能追求來自亂采濫挖的野生蘭花。
據記者了解,國家林草局日前已經對進一步全面做好蘭科野生植物保護做岀部署,近期及“十四五”期間將多措并舉,扎實推進。
編輯:秦云
關鍵詞:野生蘭科植物保護 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