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三農人物

耕地活起來 村民富起來

——記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大莊村第一書記陳季貴

2020年07月20日 17:03 | 作者:郜晉亮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農民日報 中國農網記者 郜晉亮

七月的青海門源,油菜花開,遍地金黃。時下,當許多人都開始沉醉美景時,陳季貴卻和駐村工作隊員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一線。陳季貴是門源縣草原站的一名干部,也是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飼草產業轉化研發平臺的崗位專家,2018年4月被組織派往該縣泉口鎮大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幫扶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村里由外到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關鍵的是內在的變化,村‘兩委’班子成員思想、眼界都變得開闊了,貧困群眾的觀念也有了大的轉變,‘我要脫貧’的勁兒更足了。” 大莊村村委會主任陳文勝感慨道。

當然,大莊村的變化還遠不止于此。時間回溯到兩年前,陳季貴來到大莊村,而此時,村“兩委”班子正在為把一筆村集體經濟壯大資金投入到哪里犯愁。陳季貴回憶道:“聽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想法,我感覺大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村里發展的真正優勢是什么。”

陳季貴口中所說的優勢,其實是指村里的耕地資源。在上任之前,陳季貴就做足了功課。他告訴記者,這幾年農村群眾許多都外出務工,有些耕地撂荒了,有些耕地則流轉給了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如果村集體能把這些耕地集中利用,產生的價值既對農民群眾有利,也能壯大村集體經濟。

這樣的發展思路,很快得到了班子成員的贊同。說干就干,2018年9月,村里正式成立了股份制合作社。陳季貴從海北州里爭取了100萬元資金,加上之前不知道投入到哪里的40萬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又吸收村民入股26萬元,共計166萬元,成為合作社的啟動資金。

流轉土地、購買農機具……所有工作全部完成后,靜待來年春播。村里有的人心里開始打鼓,這么大規模的土地,我們要種什么呢?陳季貴告訴大伙兒,種火焰參和燕麥飼草。要這么干,就這么干,這么干一定能成,憑借著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對市場的把握,陳季貴信心十足,也讓群眾們吃下定心丸。

第一書記陳季貴(左一)邀請了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飼草產業轉化研發平臺首席專家徐成體(右一)來村指導燕麥飼草種植

2019年秋天,大莊村迎來第一個豐收季。2000畝訂單火焰參和700畝訂單燕麥飼草為合作社帶來了30多萬元的純利潤,帶給貧困群眾的則更多。陳季貴說:“土地流轉協議中,合作社承諾每畝流轉費用240元,為保底收入,即使合作社虧損,也要保障村民收入。同時,村民尤其是貧困群眾可以到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

村民周志雄長期患有慢性病,前幾天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他告訴記者:“孩子們上學那幾年,家里日子最難過。多虧了黨和國家精準脫貧的好政策,一家子才挺了過來。現在孩子們都工作了,收入也高了。家里流轉給合作社20多畝地,每年能收入5000多元。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第一書記陳季貴(右一)走訪貧困群眾

陳季貴簡單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3000多畝,按照每畝240元流轉費算,直接增收72萬元。同時,從種植到收獲需要務工人數在400人次左右,人均收入3000元。這兩筆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收入,就是村民們最大的定心丸。

市場隨時在變化,陳季貴和村“兩委”班子也早早有了謀劃。今年,合作社對種植結構進行了調整,已燕麥、青稞為主,輔以豌豆等。陳季貴說:“作為第一書記,我一直都在思考,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關鍵要讓村里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可持續發展動力,而土地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耕地活 村民 合作社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 | 亚洲乱码AV乱码国产精品 |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国产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