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瀘州古藺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助力農民脫貧增收
“磺土”變沃土 沃土成“金山”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石屏鎮向頂村3組,村民陳良英正在自家耕地里掰玉米。
“新鮮甜玉米批發價兩元一斤,商販把車開到我家耕地邊上,秤完就付錢。要是前幾年,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陳良英說,以前磺廠煉磺時,她家的3畝多地種不出任何東西。自從實施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后,曾經寸草不生的荒地種出了玉米、高粱。
從2018年開始,古藺縣在石屏鎮實施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通過一年多的科學治理,1000多畝曾經受到污染的土地變成了農民脫貧增收的沃土,畝均年收入由以前的幾十元增加到3000元,昔日荒山變成了今日綠油油的“金山”。
開展治理修復,土壤肥力大幅提高
上世紀50年代,古藺縣石屏鎮就開始開采硫鐵礦,土法煉磺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磺廠成為古藺縣的支柱產業,石屏鎮也曾撐起古藺縣財政收入“半邊天”。
但由于受冶煉工藝落后、生產方式粗放和政策調控等影響,磺廠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而且近50年遺留下來的磺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發展,這一區域亟待進行土壤生態修復。
“污染最嚴重的時候,我家的耕地都成荒地了,抬眼望去,到處是光禿禿的石山。”向頂村2組村民陳元柱說。
古藺縣石屏鎮經發辦羅金說:“當時,企業生產排放的磺渣量有1300萬立方米,整個石屏鎮受污染的土地有1000余畝,土地基本失去了生產力,給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
為了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經多次試點并積累了相關經驗后,2018年6月,古藺縣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在石屏鎮石屏村、向頂村和茅壩村實施。
項目將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圍繞產業改土,通過小并大、坡改梯、彎改直,硬化護坡、修筑田坎,完善灌溉系統和田間道,改善耕作條件。同時,采用磺渣封閉隔離、土壤鈍化改良和地力培肥等技術,消除了土壤環境風險,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質,降低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大幅度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主要農產品產量。
2019年1月,項目實施完畢,千畝休眠、廢棄、閑置的土地得到了恢復。經專業機構檢測,農產品品質顯著提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項目成效明顯,實現預期目標。
村民有了安全的“菜籃子”和脫貧增收的“錢袋子”
土壤治理修復項目完成后,村民試著在治理后的土地上種上了玉米、高粱,沒想到當年就獲得了豐收。昔日的“磺土”變成了沃土,村民不僅有了安全的“菜籃子”,而且還有了脫貧增收的“錢袋子”。
瀘州市古藺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張浩說:“石屏鎮的土壤治理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老百姓的飲用水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了保障,群眾在修復的土地上種植了經果林農作物,畝均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成功實現了以生態建設帶動扶貧增收的目標。”
土地改好了,對農民來說,好處就多了,不少人都準備在土地上大做文章。當地政府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實地反復考察論證,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決定調整農業產業發展方向,整合改良好的土地,栽出群眾致富“搖錢樹”。
石屏村5組村民徐光修逢人便說:“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完成后,生產便道修到家家戶戶的地里,人工勞動輕多了。”徐光修以前有兩畝耕地,一直沒有栽種。土壤治理完成后,他全部種上了玉米,還養了100多只雞,每年僅靠養雞收入就超過6000元,一舉脫貧。
目前,石屏鎮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種植中藥材近千畝,其中,涉及已修復好土地面積700余畝。這些修復后的土地由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和中藥材種植商簽訂合同,2020年-2024年,按照每年300元/畝的價格流轉農戶土地,村民還可以在自己的流轉地打工增收。
“現在,我把土地流轉出去,還可以在自己的流轉地幫忙做工,收入好多了。”村民陳應其家有5畝地,流轉了3畝給村里。今年,他已經在流轉地上實現務工收入1萬多元。
從2025年開始,除每年按300元/畝繼續給予租金外,農戶每年按每畝毛收入的2%參與分紅,將惠及石屏、向頂、茅壩3個村200多戶農戶,打開群眾增收的新空間。
編輯:秦云
關鍵詞:瀘州 地土壤污染治理 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