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美麗鄉村
文明之花映紅新生活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從呼倫貝爾到烏蘭察布,草原是內蒙古最鮮明的特色與優勢資源,全區草原總面積13.2億畝,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藍天白云,一碧千里,牛羊成群……夏日的內蒙古風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然而,比美景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現代農牧民過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智慧廣電網絡開啟牧民新生活
坐在蒙古包里,悠閑地看著電視“放牧”,監控著自己3000多畝草場、200多只羊,這正是新巴爾虎左旗新寶力格蘇木貢諾爾嘎查牧民蘇尼爾目前的真實生活。蘇尼爾的牧場在草原深處,得益于新巴爾虎左旗一個公共文化惠民項目,他一家人能夠收看電視節目、使用手機網絡、查看牧場監控,即使不在家,也能隨時查看自家草場情況。蘇尼爾告訴記者:“2018年以前,我們這里沒有無線網,手機信號也很不穩定,打電話都需要騎馬跑到旁邊的山頭上才能打通。”多虧了公共文化服務與新型智慧牧區建設項目,蘇尼爾家從此有了穩定的無線網絡信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廣電無線網絡,嘎查的孩子們可以上網課,實現“停課不停學”。
新巴爾虎左旗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邊境少數民族聚居旗,有311.24公里的國境線。全旗4.2萬人中有牧業人口近1.9萬人。牧民群眾居住較分散,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征。2018年開始實施的公共文化服務與新型智慧牧區建設項目,采用有線無線融合網的方式覆蓋全旗75%的地域面積,確保95%以上牧區用戶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既可以收看到高清電視節目,還能享受到醫療衛生、法律服務等各種基本公共服務。
“原來牧民家中手機信號都收不到,想實現雙向業務基本不可能。該項目實現了有線、無線‘一張網’,邊遠地區牧民可以享受到雙向數字化服務,極大方便了牧民的生產生活。”內蒙古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新巴爾虎左旗分公司經理徐良說。
截至目前,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已完成鋪設支干線光纜660.5公里,無線覆蓋基站5座,把黨建先鋒、陽光政務、健康醫療等多個蒙漢雙語版塊內容推送到了6100余戶牧民家中,極大提升了當地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垃圾分類 移風易俗 引領農村文明新風尚
能燃燒的扔到綠色的桶里,不能燃燒的扔到灰色的桶里。在興安盟突泉縣的9個鄉鎮188個行政村,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剛剛上學的孩童,都會把自家的垃圾分類倒入垃圾桶。
2019年,突泉縣探索啟動農村垃圾分類治理工作,首批選擇12個村試點推進,邁出了農村垃圾治理的第一步。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原則,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如今的突泉縣,處處是美麗鄉村的新風景、鄉村振興的新成果。
“農村垃圾分類治理主體是群眾,關鍵在于群眾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如果垃圾分類在這里推行得當的話,將會對其他村起到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突泉縣東杜爾基鎮紅光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巍認為,舊有的垃圾傾倒習慣是繞不開的“攔路虎”。
跟其他新措施一樣,垃圾分類在前期的推廣中遇到了一些阻力,村民接受度不高、垃圾分類能力偏低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推進工作,我們每次入戶都要‘一對一’宣傳,在‘黨群心連心’微信群里也經常普及相關知識。同時,我們還組建了一支專業的環境衛生清潔隊,在開展垃圾清運的過程中隨時宣傳。就是這樣的不厭其煩、反復引導,老百姓開始從‘要我分’變為‘我會分’。”高巍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縣和國家級貧困縣,興安盟科右中旗堅持黨建引領脫貧、黨建助推鄉村振興,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帶領村民積極轉變思想、轉變發展方式,走上文明、富裕、幸福之路。
為改變陳規陋習,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西日道卜嘎查成立了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重點抓好“一規四會”,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文明新風,并新建一處400平方米便民餐廳,用于辦紅白事。嘎查規定便民餐廳每桌收費不超過600元,有效遏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趨勢。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嘎查黨支部還建立秧歌隊、合唱團,組建嘎查烏蘭牧騎,每年自編自演春節聯歡晚會,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20多場次。
草原繡娘撐起半邊天
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繡始于宮廷王府、興于百姓民間、隱于市井村落,是當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寶。記者走進位于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的王府刺繡培訓基地,只見繡娘們飛針走線,在她們靈巧的雙手中,五顏六色的絲線在深藍色繡布上繪出鮮艷的花朵、栩栩如生的鳥兒,一張張精巧的刺繡作品呈現在眼前。
2017年7月,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協會,2018年成立了沃爾墩刺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刺繡基地。通過獨特的產業模式,科右中旗的農牧民繡工在家中就可以接收訂單,村連村、戶挨戶,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學習刺繡技藝、交流刺繡經驗。目前,科右中旗在173個嘎查集中舉辦刺繡培訓班超100期,培訓繡工人數超1萬人次。全旗從事蒙古族刺繡的農牧民及居民超過2.1萬人,28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蒙古族刺繡產業發展受益。乘著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分散在科右中旗各地的草原繡工走到一起,重拾刺繡這門“與生俱來”的技藝,因“繡”得業、以“繡”興業,開啟了奔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烏審旗的額仁其其格2011年開辦了民族刺繡培訓班,每年為大家免費培訓兩三次,每次規模超過300人。他還為偏遠區域的農牧民進行特殊短期培訓,手把手教大家刺繡技能,講解傳統理念和歷史知識。2018年,額仁其其格被評為自治區級蒙古族刺繡傳承人。她對記者說:“我從小跟隨姥姥學習刺繡技藝,如今已有40多年,除了培訓也會幫助我的學員通過微信等渠道出售刺繡成品,每位學員通過刺繡每年增收兩三萬元沒問題。”
草原上有個“書敖包”
蒙古族素有祭敖包的習俗,祈求平安和幸福。祭祀之時,為敖包置石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烏審旗的蒙古族農牧民歷來有祭書的習俗。一座由7000多塊刻著蒙古文書籍名稱的山石壘成的獨特敖包靜立于此,當地牧民們親切地稱它為“書敖包”。“書敖包”建于2010年,每年農歷四月十三進行敖包祭祀的時候,作者們把新出版的蒙古文書籍的書名提前刻在不易風化的石頭上,經過祭祀后,將原書放入畢力格貢倉蒙古文書館,并將石頭擺放在“書敖包”上。
今年58歲的阿拉騰畢力格是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蘭陶勒蓋鎮巴音希里嘎查的一個普通牧民,放牧之余當起了“書癡”,多年來從各地收集蒙古文書籍,把養羊喂牛、經營牧家樂的辛苦所得全買了書,以滿足當地250多名農牧民的讀書需求。2009年以來,他累計投入300多萬元建成畢力格貢倉蒙古文書館和博物館,目前館藏有包括蒙古族三大巨著之一的《蒙古秘史》在內的6萬多冊蒙古文書籍,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等各個領域。
烏蘭陶勒蓋鎮黨委書記薩仁達來說:“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鄂爾多斯的中小學校都會組織學生來書館研學,附近旗縣的企業也常會組織員工來參觀。”每年祭書儀式后舉行的“書香高原”讀書活動更是蒙古族文學愛好者的交流平臺,極大豐富了當地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對于這種民間自發的文化行動,各級政府也給予部分資金支持,將阿拉騰畢力格確定為特色文化戶,并在修繕和綠化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如今,阿拉騰畢力格的“書敖包”、圖書館和博物館已經成為烏審旗的文化符號,每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近1萬人次,成為當地展示蒙古族文化的新名片。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刺繡 文化 蒙古族 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