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進
留下希望 守護夢想——民進重慶市委會關注留守兒童助力“扶志”“扶智”
“希望我們的行動可以像小桔燈一樣,點亮人們心中的火種和希望。”近日,在2020年“進盛合作”社會服務活動現場,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黃碩一邊說,一邊將文具袋等學習用品送到留守在青年鎮的幾位小同學手中。自從1992年市委會與原南桐礦區簽訂協議開展“進勝合作”,28年以來,重慶民進人一直致力于發揮界別優勢“扶智”“扶志”,潤物細無聲地為山區孩子們留下希望,守護夢想。
在距離重慶主城200多公里的武隆縣仙女山鎮中心小學(原希望小學),一群重慶民進教師深耕8年,培育孩子們對美的向往。
2013年,武隆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剛剛落戶的仙女山鎮希望小學里8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娃娃不喜歡讀書,我們在外面打工,管不了,也不知道怎么管。”如當地家長所言,孩子們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對未來缺乏目標感,自然也就對學習缺乏興趣。
隨著精準扶貧戰略的提出,民進重慶沙坪壩區委會調研發現,學校美育教育情況不理想,甚至沒有音樂、美術專職教師,經過反復研究,區委會決定利用界別優勢開展“藝術教育希望行”活動。不過,支教的過程并不順利。剛開始,不少人覺得“扶貧捐錢就好了,教這些有什么用?”由于家庭、經濟等原因,有些孩子心里埋著一道“坎兒”:有的上著課突然哭起來,有的孩子不愿與同學相處,有的對身邊一切事物充滿敵意……這一切都讓教古箏的李彥錦老師感到揪心。
為此,李彥錦總會提前一天來到學校,多花點時間與孩子們在一起:課余時,她和孩子們聊天;吃飯時,與孩子們一起去食堂打飯,一起蹲在教室外的墻根吃;她給不善與人接觸的孩子做心理輔導,為孩子們精心準備節日小禮物,還會把家里條件不好的學生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在她的悉心陪伴下,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真誠,人也變得越來越陽光。
“讓孩子們懂得美,了解美,從而并不斷地追求美,是我們開展活動的初心所在。”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忠榮說,他們希望通過藝術的感染力,為孩子們埋下快樂的種子,在精神上為留守兒童“脫貧摘帽”。
八年來,每周一次的古箏、排簫、美術等藝術課程以及不定期的藝術講座和專場演出,讓孩子們逐步建立起對藝術的熱愛:三峽廣場展出了孩子們的美術作品,鬧市的舞臺上響起了孩子們清脆的箏聲,中央芭蕾舞團慰問演出的觀眾席上也出現了孩子們的身影……慢慢地,孩子們開始對大山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期待,開始憧憬未來,也由此萌生出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念頭。希望小學的學生馮莉婷就在李彥錦的耐心教導下,從一個對音樂一無所知的山里娃,變成了考過國家藝術等級考試古箏十級的初中生,并以優異的成績被沙坪壩區委會推薦到了主城高中就讀。
有了夢想,誰來幫助山里娃圓夢?教師會員們深入鄉村調研,心中浮起隱憂。民進大渡口區重慶市旅游學校支部副主委、重慶市旅游學校高級講師盧元勝說,師資力量的嚴重短缺、師資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是農村學校的普遍現象。璧山區民進會員、大路中學校教師代永亮發現,在山里娃留守的鄉村,優秀教師不斷流失和減少,教師年齡老化現象極為嚴重,教學質量不斷下降,教育的城鄉差距日益擴大。
不僅是建言獻策,大家更想方設法直接為偏遠地區教師隊伍集智聚力。在重慶合川,民進重慶市委會企業家聯誼會副會長王傳霞調集所營重慶熙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資源,聯系專家赴合川6個鎮街、多個學校作8場學術報告,并捐贈了上萬冊圖書;在貴州金沙,剛聆聽了示范課、參加完教研交流會的縣中學數學教師王志勇說,送教活動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系統性,還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具有啟發意義。市委會于2006年牽頭成立的“進盛教育基金”至今已為139名優秀教師授予“進盛教育之星”獎,資助優秀貧困學生130余名,每年向萬盛民族學校、進盛實驗中學等校捐資助學。(渝進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孩子們 民進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