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基金會
陜西希望工程幫73525名貧困學子圓大學夢
人民政協(xié)網(wǎng)北京8月6日電(記者 王慧文 通訊員 陸玨) 2020年,是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之年,也是陜西希望工程三年攻堅公益計劃收官之年,即日起,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希望工程公益志愿指導中心、陜西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聯(lián)合媒體、愛心企業(yè)正式啟動2020年“陜西希望工程圓夢·牽手行動”大學生資助活動。
作為陜西助力教育扶貧的公益品牌,陜西省希望工程過去15年,累計籌資2億元,資助貧困大學生73525名,為貧困學子提供12850個愛心助學崗位。
受助:愛心助力7.3萬余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大學夢
2005年7月10日,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實施希望工程辦公室(現(xiàn)更名為陜西省希望工程公益志愿指導中心)攜手中國青基會、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等共同推出“我要上大學——希望工程與您共同關注農(nóng)村貧困大學生活動”,這是陜西希望工程首次面向全省發(fā)起的資助50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的農(nóng)村特困家庭大學新生大型助學公益項目,匯聚社會各界的愛心力量,讓優(yōu)秀學生不再因家境貧寒而與大學失之交臂。
“我要上大學——希望工程與您共同關注農(nóng)村貧困大學生活動”是陜西省希望工程圓夢牽手行動的前身。2005年8月,寒門學子陳浩以優(yōu)異成績被清華大學數(shù)理基礎科學類專業(yè)錄取。他既為自己能考上名牌大學而欣喜,也為自己的大學費用感到擔憂。愛心人士通過希望工程資助平臺“一對一結(jié)對資助”,鼓勵他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像陳浩同學一樣首批84名陜西農(nóng)村貧困大學生得到“我要上大學”活動的每人4000元助學金資助。真維斯助學金、肯德基曙光基金、芙蓉學子與希望同行、明德獎學金等紛紛落戶陜西,捐資 62.6萬元,資助大學生206名。省實施希望工程辦公室聯(lián)合咸陽團市委等啟動“希望學子——愛心與你同行”救助貧困大學生新生活動,籌資37萬元資助122名學子。薪火相傳, 15年來,陜西省希望工程圓夢牽手行動每年籌集的愛心助學善款也從百萬元上升到千萬元。像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世紀教育基金、加多寶集團、中天集團、武強、余明孝等一批又一批的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在陜西希望工程 “圓夢牽手行動”的愛心平臺上為農(nóng)村家庭經(jīng)濟有困難的、品學兼優(yōu)的大學新生提供幫助,讓他們圓夢大學。 截止2019年12月,活動累計籌資2億元,資助貧困家庭大學生73525名。
自助:愛心牽手為困境學子提供1.2萬多個助學崗位
2008年,寶雞岐山縣學子吳偉超以高考608分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專業(yè),母親因病早逝,他以體弱的父親相依為命。作為圓夢牽手行動資助的家庭貧困大學生,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賺取學費。為了鼓勵受助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省實施希望工程辦公室等將“希望工程資助大學生圓夢行動”更名為“希望工程圓夢牽手行動”,通過媒體呼吁富有愛心的企事業(yè)單位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讓大學生們在勞動中獲取生活費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并積極爭取中國電信陜西公司捐資設立了“希望工程勤工獎學金”,每年評選出100名在勤工助學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貧困學生,每人頒發(fā)500元獎學金。中國移動陜西公司、中國電信陜西公司、真維斯、肯德基等愛心企業(yè)連續(xù)13年累計提供12850個助學崗位,通過圓夢牽手勤工助學活動,使受助學生懂得感恩之心,明白他人的資助并非免費午餐,只有付出多份的努力才能改變現(xiàn)有的困境。
育人:圓夢牽手行動受助學子愛心回報反哺社會
15年過去了,當年的受助大學生很多都已走上了工作崗位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在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他們沒有忘記曾經(jīng)幫助過他們的人,他們將這份感恩牢記心間,接力傳承,通過各種形式“反哺”社會——2006年藍田文科狀元希望工程資助學生郝西宏受助不忘自強感恩,勤工儉學,捐出3000元資助校友圓大學夢;“真維斯大學生助學基金”受助學生王志剛也從在校獲得的“國家勵志獎學金”中先后為希望工程捐款 500元;曾經(jīng)的“愛心 100”受助學生張樂樂,畢業(yè)以后,向陜西希望工程捐款2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2016年獲得“茅臺助學金”資助的武瑞英,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工作,多次獲得“公益服務之星”稱號;還有的許多受助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到福利院、敬老院做義工,有的加入社團組織開展公益活動,有的為希望工程做志愿者……2019年茅臺優(yōu)秀學子獎學金獲得者西北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學生賀海峰:“希望工程助學金不僅給了我們物質(zhì)上的幫助,也讓我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關愛和溫暖,我要化關愛為動力,認真學習,發(fā)奮圖強,用知識和才干回饋社會、反哺家鄉(xiāng),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希望工程 貧困 陜西 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