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行業
大涼山95后空姐返鄉賣石榴:3個月賣出3000萬,帶動村民增收增產
8月4日,四川大涼山會理縣的石榴種植戶開始采摘第一批成熟的果子。今年是個好年景,石榴迎來大豐收,當地40萬畝石榴園預計產出70萬噸的石榴。在第一批石榴成熟前的半個月,何爽每天早上6點鐘就要動身前往縣城周邊的各個產區,為消費者挑選出最優質的果子。
8月份,會理的石榴開始進入銷售旺季。在此之前,何爽每天都要奔波于縣城周邊的各個山頭,從40萬畝石榴園中挑選最優質的果子。(穆功 攝)
何爽今年24歲,是會理縣這片大山中走出的一位95后空姐,自然也是“全村的驕傲”。2017年,她卻毅然選擇從東方航空辭職,回到大山種起了石榴。父母幾經勸說和反對,還是沒拗過她的執拗,只好任其“瞎折騰”。
從東航辭職,何爽并非任性,而是看中了當時水果電商在會理崛起的機會。會理縣冬暖夏溫,山地綿延,擁有獨特砂石紅土,是國內最大的石榴產區,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在此前的20年,這里的石榴都是靠著大貨車沿著盤山公路,一車一車地運出大山,走向全國的批發市場、次級批發市場、商超以及零售店。
“電商給大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給石榴產業帶來了新動能。對于個人來說,也是一次難得機會。雖然空姐是一份很體面的工作,但我更希望能有自己的事業。”何爽說。
空姐轉型新農人
2017年是會理水果電商起步的頭一年,起家于農產品的拼多多也在這一年迅速崛起,為農貨上行開辟了新的通道。當地的種植戶、合作社紛紛嘗試在拼多多上賣石榴,外地的經銷商也開始進駐會理試水電商這條路。何爽回來的第一年雖然踩中了電商的紅利期,但起步并不順利,一度撞上了“新手墻”。
“創業第一年,沒有運營電商的經驗,店鋪訂單體量不大,快遞拒收是常有的事兒,供應鏈也不穩定,每一天壓力都很大。”何爽回憶說,有一次打包完當天的訂單,已經是后半夜,給快遞公司打了100多通電話,全都拒絕接單。深夜發貨在銷售旺季幾乎是常態,快遞拒收的主要原因還是自己訂單量不夠大。
平臺有發貨時效,石榴也有保質期,多停留一天,損耗就越大,何爽只好大半夜挨家快遞去敲門,終于在凌晨把貨發出去。從那個時候起,何爽就暗暗跟自己較勁,一定要把店鋪訂單量做起來,讓快遞不敢罷工。
回家的前兩年,網上開店、直播帶貨、產品代發、社區團購,何爽逐一都嘗試過,但都是不溫不火,直到接到了多多果園的訂單。2019年,何爽的店鋪開始為多多果園供貨,當年8月至10月的石榴供貨量就達到70萬單,并帶動店鋪銷售超過60萬單,三個月累計銷售800萬斤,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正式打開了電商市場的缺口。
“石榴是水果當中的小類目,多多果園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會理石榴推薦給了用戶。”何爽說:“用戶免費獲得了一單石榴,覺得好吃就會復購,從而給店鋪帶來更多的增量訂單。”
據了解,2019年下半年,石榴市場行情出現波動,會理當地大批冷藏果價格走低,難以出庫,也是多多果園的訂單緩解了庫存問題。“當地至少有十家商戶為多多果園供貨,每家一天至少一萬單,僅我們店鋪就累計收購近200萬斤的果子。”何爽覺得電商最穩妥的一點就是能賣出貨,即使市場行情不好,也可以保證資金的流動性。
今年除了繼續為多多果園供貨,店鋪每天也擁有非常穩定的訂單,何爽打算繼續擴大在供應鏈端的優勢,自己投資300萬籌建了一座3000平米的冷庫,預計在9月旺季的時候正式投產。
回到大山的三年來,何爽從空姐成功轉型新農人,不僅有了自己的事業,也成了會理的石榴代言人。一路走來,何爽也沒忘記回饋家鄉。從去年開始,何爽連續兩年捐助了會理黃柏小學。黃柏小學位于海拔3000米的山區,當地經濟相對貧困,在這所學校讀書的也都是貧困子弟。除了為孩子們捐贈鞋子衣物、牙膏牙刷、保溫杯等生活用品,保證孩子的生活質量,何爽還定期捐書捐錢,目前累計捐款超過9萬元。
何爽說:“希望以后每年都可以捐助一所會理當地的小學,盡一點微薄之力,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走出大山。”
“今年線上線下的市場份額將持平”
今年石榴大豐收本是令種植戶高興的事兒,但首批上市的石榴價格卻不容樂觀。相比去年,收購價幾乎腰斬。當地傳統品種硬籽石榴去年的收購價是2.3元/斤,今年只有1.3元/斤;新培育的突尼斯軟籽石榴去年收購價在6元到7元之間,今年只有3元/斤。
首批石榴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會理的石榴往年一度遠銷東南亞、中東和歐洲的市場,今年出口市場基本停掉了,而內地市場也受到波及。一位當地的經銷商表示,去年這個時候,進出會理的大貨車已經排成了隊,9月份上市的石榴基本都被預定完了,而今年的大貨車數量明顯減少,大客戶對市場缺乏信心,多在觀望。
線下渠道遇冷,線上的訂單卻令人充滿信心。李恒是拼多多平臺石榴類目的頭部賣家之一,此前主營服裝類目,去年轉型做水果電商,并進駐會理賣起了石榴。今年開工第一天,首批采摘的石榴就發貨接近一萬單。據李恒介紹,除去多多果園的訂單,2019年店鋪每月石榴銷售額在600萬元,今年8月至10月石榴銷售旺季,店鋪每天的訂單預計將超過3萬單,月銷售額將超過1200萬元。
何爽對今年線上的市場同樣充滿信心,首批石榴上市以來,前三天的訂單量已經超過20萬斤,而線上市場后期的爆發力更加令人期待。目前來看,今年店鋪的日均訂單量要遠超去年,銷售額保守估計在4000萬左右。“線上賣得好也會提振線下客戶的信心,石榴銷售的旺季剛剛開始,市場價格將會進一步回暖。”
今年50歲的鄒文華是當地的種植戶,種了一輩子石榴。“種石榴也是靠天吃飯,最怕的就是干旱和大風天氣。干旱除了導致減產,石榴品相也不好,就賣不上價錢。大風天氣就更不用說了,從金沙江吹來一陣江風,可能一半的果子都會被打落。”對于鄒文華而言,相比往年的天氣災害,今年的疫情并不令他擔心:“如果擱在往年,石榴有可能真的要爛在地里。現在有了電商,石榴就多了一個好銷路。”
鄒文華自家種有二十畝石榴,其中十畝軟籽石榴一股腦兒都賣給了何爽。今年石榴的收購價格雖然不高,但他粗略算了一下,二十畝石榴能賣20萬,凈利潤也不低,13萬左右。 “電商是小爽她們年輕人的事兒,我們搞不來,但這兩年石榴好賣了,收入就有了保障,拼多多的功勞是有的。”
拼多多數據顯示,平臺石榴類目的賣家中,首批上市的石榴日均訂單超過1萬單的就有17家,相比去年增加了12家,訂單量暴增的同時,競爭也比往年更為激烈。據李恒估計,疫情將進一步打開線上的增量市場,2019年會理石榴電商市場的份額大概占三成,今年線上線下的比例將持平,未來兩三年,線上有可能反超線下。
25000畝的云端農場
在會理縣40萬畝石榴果園中,95%以上都是農戶自主種植,從幾畝到幾十畝不等,家庭人口少就少種,家庭人口多的就多種,屬于我國典型的小農模式。小農模式抗風險能力相對較低,會理很多農戶便自發組織成立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共享市場信息,并對農具化肥產品進行統購統銷。
“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是國內許多地方農業的真實寫照。這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現階段不可能都像歐美那樣搞大規模農業、大機械作業。據了解,為了幫助小農戶融入電商大市場,使得農村、農業、農民能夠持續分享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成果,拼多多推出了“農地云拼”這一創新模式。
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介紹,“農地云拼”的核心是“拼購+產地直發”,拼購將消費端分散、臨時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為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同時,穩定的需求又將重塑農產品流通鏈條,產地直發取代層層分銷成為農產品上行的主流,讓農田直連寫字樓小區,將農產品由“產銷對接”升級為“產消對接”。
“‘農地云拼’使得傳統小農模式下的分散農田,在云端拼聚成為超級農場,通過互聯網將小農生產在云端實現了集約化和規模化,將小農戶、合作社和現代農業實現了有機銜接,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狄拉克說。
何爽自家的石榴種植園就隸屬一家合作社,合作社一共五戶人家,石榴種植面積達到110畝,何爽父母所占的比例最大。在何爽回來從事電商之前,合作社果園所產的果子都是通過線下渠道走出大山。
目前,這110畝果園已經成為何爽拼多多店鋪的獨家貨源。除此之外,何爽還要大量采購當地農戶、合作社種植的石榴,僅去年銷售的800萬斤就覆蓋種植面積達1600畝,為200戶石榴種植戶提供了銷量保證。今年,何爽打算在自家種植園的基礎上再擴大100畝。
據會理縣電商協會數據顯示,目前當地注冊電商企業超過110家,年銷售額千萬級別的有10家左右,共帶動當地5000畝石榴種植園上行云端超級農場。狄拉克也算了一筆賬,今年平臺銷售1000萬斤石榴的商家保底就有10家,將帶動會理20000畝石榴產區率先上行云端超級農場。未來兩三年,會理縣云端石榴種植果園的規模有望擴大兩至三倍。(孫曉光)
編輯:秦云
關鍵詞:石榴 訂單 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