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綠·生活

來自基層的“兩山”實踐

泥麻隆村變身記

——全國政協委員張周平的扶貧故事

2020年08月13日 09:30 | 作者:王菡娟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C20200813009-zx7

C20200813009-zx7

“依靠藥材脫貧,發展旅游致富。站在泥麻隆,你可以西望拉科寺,東迎旭日升,北觀娘娘山,南看萬畝田。”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青海省委會主委張周平經常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推薦泥麻隆村,再配上幾張美圖,引得不少人發問:泥麻隆村在什么地方?

位于青海省湟中縣的泥麻隆村,是個群山環繞,明凈整潔的小山村,可以早觀日出,晚仰繁星,夏賞牡丹,冬覽雪山,四季皆景,步步為觀。但在多年前,泥麻隆并沒有張周平說得那般美好,村民守著這“綠水青山”卻過著苦日子,全村500多人,近一半人口常年外出打工謀生,其中430人是扶貧對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論為發展經濟指明了方向。”張周平說。也正是在“兩山”理論的指引下,近年來,作為農工黨青海省委的幫扶點,張周平幫助全村人民調整種植結構、培育良種、開發鄉村旅游,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致富道路,使守著“綠色青山”卻過著窮日子的小山村變了樣。

調結構謀劃致富路

張周平永遠也忘不了第一次到泥麻隆村的情景。

2013年起,農工黨青海省委會響應脫貧攻堅的號召,聯點湟中縣攔隆口鎮泥麻隆村和卡陽村開展扶貧工作。“我先去了一位貧困戶家里,主人久病臥床。環顧四周,屋里的一面墻上竟然有個很大的裂縫,只能用蛇皮袋子塞些雜物填充遮擋,當時寒風呼嘯,屋子里發出陣陣哨鳴聲。”

張周平沒想到,距離省會不到50公里的地方,還有百姓過著這樣的生活……一股難言的酸楚涌上心頭,他掏出身上所有的現金,留給了主人。

張周平下定決心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脫貧致富。

經過前期充分調研,并結合所在黨派界別優勢,張周平認為藥材是可以調整種植業結構、高效利用撂荒地的理想作物。甄選再三,張周平最終決定試種黃芪、當歸這兩種耐寒、耐旱、喜日照,適應高海拔的藥材。

然而對農民來說,調整作物種植結構畢竟冒著風險,為了鼓勵村民的士氣,張周平自掏腰包,把1萬元錢遞到村長手里面,讓他們作為擔保金使用:“你大膽去做,賠了算我的;賺了,你把成本錢還給我就行了。”大家被感動了,村長和一部分村民當即表示

愿意跟著張周平一起干!

育良種碩果累累

但致富路上也并非一帆風順。

張周平告訴記者,2013年,在對村民進行種植技術培訓之后,當年,全村試種的黃芪、當歸喜獲豐收,藥材品相好,個頭大,其藥用成分是《中國藥典》所規定標準的3~5倍,未到年底藥材便銷售一空。但到了2014年,因為很多村民使用了一些無良商販的劣質種苗,當歸抽薹率過高,產量低,不僅沒有掙到錢,有些村還賠了不少。

張周平意識到,如果不“自力更生”解決種苗的來源和制約藥材生產的技術難題,農民致富便無從談起。

為此,張周平又與農工黨青海省委會的同志們一起,四處奔走,積極爭取科技扶貧資金。最終通過與農工黨內科技、醫療和農牧業產業化方面的專家聯合申報題為《黃芪、當歸等中藥規模化種植技術集成及產業化開發示范》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獲得100萬元的專項資助。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育苗育種篩選試驗,不僅當歸抽薹率從80%降低到了10%左右,并且品相好、個頭大。試驗田畝產高達1083公斤,畝均產值1.5萬元。

“農民應該還比較喜歡我。”張周平笑稱自己體驗到了“一夜成名”的感覺———因為當時他直到晚上10點多還在接聽來自全省各地農民咨詢技術的電話……在這之后,在湟中縣的示范帶動下,周邊區縣的當歸、黃芪種植規模呈燎原之勢,迅速擴大。海東市的互助縣、樂都區,西寧市的大通縣,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等地紛紛試種農工黨青海省委會培育的當歸苗,就連當歸主產區甘肅的種植戶們也到青海來求教種苗培育經驗。

助推產業鏈再開致富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張周平心中,泥麻隆村的致富之路才剛剛開始。

“農村貧困的深層次原因之一在于大多數農民的思想認識還局限在農業文明時代,因此要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村農業的發展模式跟上時代的步伐。”

為此,在張周平和農工黨專家們的悉心指導下,泥麻隆村旺財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吸納成員126戶,占到全村人口的95%,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帶動了四鎮六村960戶農戶共同富裕,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此后,由農工黨省委、省扶貧辦、弘大公司參與的湟中凱發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也于2015年成立。

為了使藥材種植進行產業化推廣,形成完整產業鏈,農工黨青海省委會率先向省政府提出了建設藥材加工園區的建議,并組織編制了《湟中縣藥材產業園區建設項目規劃》,建議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與采納。2016年10月,投資5650萬元建設的“湟中縣藥材產業園區項目”在湟中縣多巴鎮黑嘴村建成并交付使用,成為全省首個藥材扶貧產業示范園。

到2017年,湟中縣種植藥材2.2萬畝,參與種植銷售的扶貧專業合作社達60余家,實現銷售收入1.21億元。泥麻隆村種植規模一直穩定在1200畝以上,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4萬元左右。不但泥麻隆村實現了整體脫貧,而且還輻射帶動了15個鄉鎮1000多農戶實現了增收致富。

鄉村旅游打造金山銀山

泥麻隆村脫貧了!

但張周平并沒有從此撒手不管,對于泥麻隆村的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也為泥麻隆村的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張周平說。

在張周平的建議下,泥麻隆村還先后陸續試種了黨參、大黃、藥用牡丹、白芍、藥用花卉等藥材。期間,農工黨員們又建議,從中藥材加工、藥膳品嘗、自選銷售、藥材科普、田間知識和中藥材保健等多方面綜合考慮,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為干旱淺山缺乏天然旅游資源的鄉村發展經濟探索一條實用的途經。

2017年,泥麻隆村成功舉辦湟中縣首屆油用牡丹觀賞節,大大提高了攔隆口鎮和泥麻隆村的知名度。2018年,到泥麻隆村休閑觀光的游客達到了10萬人次以上。

針對鄉村旅游季節性強的實際,在繼續利用種植藥材和溫室大棚經濟優勢的基礎上,張周平根據泥麻隆的獨特景觀資源,指導村民打造“漫步藥鄉、聞香識花、重陽觀日、中秋賞月、暗夜星空、登高望遠”的徒步露營基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4月在陜西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不僅豐富了‘兩山’理論的實踐內涵,也是我們今后發展經濟的基本遵循。”張周平說。

張周平的腳步還未停止。不久前,他還利用回陜西探親的時間,幫泥麻隆村聯系醋廠。如今,“游美麗鄉村,賞藥用牡丹,觀千畝藥田,品農家藥膳”的鄉村旅游模式已呈現在世人眼前。

編輯:秦云

關鍵詞:麻隆 泥麻 張周 隆村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 五月天手机福利视频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9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久久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