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閩東“頭號工程”
鐘麗眉和姐妹們在巾幗創業社手繪鵝卵石。 林志文/攝
走進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沿著村中主干道漫步,一家風格古樸的茶館吸引了許多游客前去喝茶聊天,那是村民王光朝和妻子吳壽菊開的“幸福茶館”。70多歲的老王親歷了生活從窮苦到富足的過程,見證了下黨鄉從特困鄉到全面脫貧的歷史變遷,如今最愛給茶館的客人們講故事,妻子則熱情地泡茶待客。
素有“閩東西伯利亞”之稱的下黨鄉,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這里曾是福建省唯一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直到建鄉時農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曾先后三次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深入下黨訪貧問苦、現場辦公……在老王講的故事里,鄉人最高興的事情之一,莫過于路通了,如今進鄉的公路有5條,“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境況徹底成為歷史。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村里建成了一批民宿、農家樂,游客接踵而來。如今‘幸福茶館’一年可接待客人逾千位,2019年收入4萬多元。老王夫妻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感謝黨的好政策,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感覺就如茶館的名字一樣“幸福”。
“挪窮窩”:“連家船民”全部上岸奔小康
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記者在寧德采訪期間隨處可以感受到。而對于過去世世代代在海上漂流的“連家船民”來說,體會更加深刻。
“家連著船、船連著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一條小木船是幾代人的家,這就是閩東沿海“連家船民”過去的生活。不過,這樣的生活已經翻篇。在“閩東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福安市下岐村,該村自1997年至1999年共建房339幢,全村511戶2310名船民全部搬遷上岸。
“我是生在漁船上,長在漁船上,1996年到下岐村工作,至今已經是24個年頭了。”下岐村黨支部書記鄭月娥本身也是一名“連家船民”的女兒。她告訴記者,上岸定居后,下岐村始終牢記囑托,以“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為使命,完成了從貧困村到“海角明珠”的跨越。村莊從無到有,經濟從一窮二白到擺脫貧困,人均收入從1997年的不足1000元增長到2019年22503元,村財收入從0元到63萬元。整個漁村面貌煥然一新,實現了幾代漁民“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的美麗家園夢。
鄭月娥同時還身兼福安市婦聯兼職副主席,她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大力推動了‘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20多年來,下岐村用變化‘講述’著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精準脫貧的探索與實踐;‘講述’著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引領‘連家船民’擺脫貧困的生動故事。下岐村婦女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引下,將繼續發揮婦女的半邊天作用,‘連家船民’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大步邁進小康生活。”
找準路:“中國第一扶貧村”踏上幸福小康路
如何擺脫貧困,如何奔向小康,在“中國第一扶貧村”赤溪村,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帶領大家一直在摸索。他表示,赤溪村近年來堅持因地制宜,找準產業扶貧路子,多方爭取項目,挖掘赤溪村特色,大力發展旅游業、農業。2019年,赤溪村村財收入達13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2698元。
曾經的畬族外來媳婦、如今的村委會副主任、村婦聯主席鐘麗眉深有體會,“這些年在黨的領導下,干群一條心,我們村子越變越美,游客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
鐘麗眉2004年嫁到赤溪村,原本在外地打工的丈夫也回到家鄉買了一輛小車跑運輸。夫妻十幾年攜手奮斗,日子越過越好,而鐘麗眉已由普通的農村婦女成長為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成為村委會副主任、村婦聯主席、寧德市人大代表。2016年,赤溪村集體成立了赤溪旅投公司,鄉村旅游迎來快速發展期。看準這個時機,鐘麗眉將家里剩余的4間房裝修后改為民宿。村里很多家庭也像她家一樣,利用自家閑置的房間辦起了農家樂或民宿。
作為村婦聯主席,鐘麗眉一直在思考如何帶領婦女姐妹創業致富。去年赤溪村黨總支與社工組織及婦聯合力協作,創辦畬鄉巾幗創業社,利用村中豐富的鵝卵石資源,邀請專業美術老師定期教授婦女鵝卵石手繪及工藝品創作。在鐘麗眉的動員下,十多位賦閑在家但樂于創業的婦女加入巾幗創業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讓赤溪鵝卵石成為“有故事”的藝術品,不但吸引游客紛紛動手體驗,而且漸漸走出山門。下一步,鐘麗眉希望將豐富多彩的畬族文化如畬族服飾、畬族技藝、畬族歌舞等展現給八方游客,讓赤溪旅游發展更多元、更有力。
興產業:家家一畝葡萄園、戶戶一丘白茶林
打好脫貧攻堅戰,寧德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頭號工程”,培育形成了茶業、蔬菜、水果等“8+1”特色產業。與此同時,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在謀劃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中統籌考慮貧困群眾和貧困鄉村的輻射帶動,讓群眾搭上“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增收“快車”。在福安賽岐、福鼎等特色產業強鎮,更是出現了貧困群眾“家家一畝葡萄園、戶戶一丘白茶林”的帶動效應。
66歲的福鼎市方家山村茶農陳清童夫妻就是受益者。方家山村素有“白茶故里”之稱,有茶園面積2300多畝。近年來,方家山聯合福建天湖茶葉有限公司等企業形成“村企共建”模式,共同創建白茶體驗3A級旅游景區。村企共建企業福建天湖茶葉有限公司憑借在福鼎市茶業產業界的成就和知名度,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指導村民種植,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作為困難戶的陳清童2000年被優先安排在基地工作,妻子被安排當炊事員,家里的5畝茶園也納入公司茶園的有機管理體系。陳清童全家逐漸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之路。如今,陳清童和妻子打理著5畝茶園,每年有四五萬元收入,在綠雪芽白茶基地工作每月有幾千元工資,妻子從茶園退休每月也有1500元的退休金,生活富足幸福。天湖茶業公司負責人林有希表示,福鼎白茶產業就是一項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神奇產業。據了解,在福鼎市,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來自茶葉,全市有各級茶業龍頭企業130家,在全國各地創辦營銷網點1萬多個,提供就業崗位達10萬余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寧德市,近30多年是發展質效最好、城鄉面貌變化最大、民生改善最快的時期。“十三五”以來,全市7.3萬現行標準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全面脫貧。產業結構變優,奏響了“經濟大合唱”。寧德抱上了“金娃娃”,不僅培育出了“獨角獸”企業,而且擁有了新能源、新材料等千億產業集群。人民生活變富,踏上了幸福小康路。
記者手記
見證精神傳承的力量
行走在寧德的山山水水、溝壑田間、農場企業,聽村中老人給我們講下黨鄉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故事,尋訪“閩東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挪窮窩”奔小康的足跡,感受“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飛速發展歷程……所見所聞,感人至深,感慨至深,所有的點點滴滴,是寧德久久為功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見證。
站在決戰脫貧攻堅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交匯點,回望寧德30多年擺脫貧困的奮斗歷程,我們深刻感覺到,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始終傳承一種精神,就是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以永不懈怠的狀態、一往無前的姿態,久久為功地干下去。寧德30多年來擺脫貧困的探索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樣本。(林志文 吳軍華 李菁雯)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產業 脫貧 赤溪